当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上,逆全球化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冯俊新分析,1900年以来发生过四次逆全球化: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混沌时期,当时德国作为战败国赔款,惨烈的赔款开启了第一个逆全球化的时期,全球贸易额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0%降到15%。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从接近20%降到10%左右。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下降8%。第四次是2008年至今,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已下降了6%左右。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也认为,美国制造业就业下降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工厂转移到海外等,不是简单靠逆全球化就能解决。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在技术进步开始有所衰竭时,发达国家内部的分化就变得十分强烈,民族主义也随之产生。调整逆全球化还要靠调整收益分配,包括国家内部收益分配,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收益分配等。
对于美国逆全球化的政策初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赵勇表示,解决贸易失衡,促进制造业部门就业,实现美国的再次强大,看似是美国逆全球化策略的目标,但从内在经济逻辑来看,逆全球化实际上无益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对美国而言,逆全球化战略实施的短期经济效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调整成本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