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回应称,此次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5月24日,穆迪将中国长期本币和外币发行人评级从Aa3下调至A1,并将展望从负面调整为稳定。
之所以下调信用评级,穆迪预计到2018年和2020年政府的直接债务将逐渐升至GDP的40%和接近45%,与A评级主权政府2016年债务负担的中值(40.7%)一致,而高于Aa评级主权政府的中值(36.7%)。
5月24日,财政部回应称,此次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标普、惠誉维持评级
穆迪自2016年3月份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按其惯例,需要在12-18个月进行评级动作。
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3下调至A1,穆迪给出的理由是,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体系整体杠杆率将进一步上升,改革计划有望减缓但不大可能阻止该趋势。
穆迪主权风险部副董事总经理Marie Diro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下调反映的是中期信用压力。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的短期增长有重大风险,且预计中国今年的GDP增速可达6.6%。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为其潜在增速将放缓。受政策支撑,实际GDP增速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实际GDP增速和潜在增速之间的差距以及对政策刺激的依赖将推高杠杆水平。”
穆迪预计未来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将降至接近5%,政府、家庭和非金融企业构成的经济整体债务将自2016年年底占GDP 256%的水平继续增长,而政府直接债务到2018 年和2020年将逐渐升至GDP的40%和接近45%。
不过,国际另外两家评级机构标普、惠誉仍维持此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5月11日,标普发表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政府抑制信贷增速的政策是合理的,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遏制信贷增速,直至政府认为金融稳定风险得到缓解。尽管政府此举可能导致短期内企业债务违约压力上升,但有助于缓解中期系统性风险。
惠誉主权信用评级主管Andrew Fennell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强劲的对外融资能力和宏观经济指标,支撑我们维持2016年11月份对中国A+/stable的主权评级。评级也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着不平衡和脆弱性,而近期当局采取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能成功地遏制住这些风险。后续我们仍将监测这些数据。”
此外,大量中国评级机构仍维持此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5月24日,中诚信国际发布公告,维持中国政府本币债券信用级别AAA,外币债券信用级别AAg+,评级展望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只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信源,影响作用有限。近年来,全球经济整体风险有上升趋势,不能孤立来看,风险高低是相对的。
中债资信研究部总经理陈代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标普、穆迪和惠誉赋予中国主权外币长期级分别为AA-、A1、A+,处于投资级别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调级影响不显著。再者,目前我国国债投资人主要是国内投资者,非居民投资者只持有约为6%,并且国内投资者也主要参考国内评级机构在国内评级体系下的评级结果,因此境外评级机构的调级对中国市场现有投资者的参考意义较低,调级的市场影响十分有限。
财政部认为“评级”方法不恰当
财政部回应称,此次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其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政府将继续通过刺激政策维持经济增速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GDP增长6.9%,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预期。与经济运行相一致,财政收入增速保持较高增速,1-4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8%,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是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财政支出增长16.3%,高于收入增幅4.5个百分点,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部表示,中国经济“开门红”充分显示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随着“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政府措施落地见效,国企、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协同发力,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政府在着力控制整体债务水平。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国债余额12.01万亿元,两项合计,我国政府债务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计算,2016年我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曾经为外界关注的地方政府债务,随着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机制的完善、存量债务置换进度的推进,以及部分地方着力化解存量债务等,地方政府总体债务余额有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预计执行数为15.3万亿元,相较2015年底下降4.3%。
同时,中国总杠杆率水平居中,且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趋于稳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总体杠杆率为255.6%,而同期美国为255.7%,英国为283.1%,法国为299.9%,加拿大为301.1%;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为372.5%;主要发达经济体平均为279.2%,都要高于中国的水平。同样据BIS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总体杠杆率同比增幅较上季度末下降2.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表示,我国债务主要是内债,外债在总债务中的比重很低,并且我国杠杆率有高储蓄率作为支撑,这与低储蓄率条件下高杠杆风险有明显不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并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我国债务偿还能力和抵御负面冲击的能力都进一步增强。因而我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部指出,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举债受到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将保持合理增长,加上我国GDP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也将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供根本支撑,2018-2020年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与2016年相比不会发生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