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业发展现状、未来空间
中国电影行业的商业化时代起源于90年代,以1994年华谊兄弟和1998年光线传媒的成立为标志。
行业的高速发展则是2001年后,以“院线制”的推行为标志。
2001年12月,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颁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明确提出院线制将成为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机制。该政策结束了中国50多年来按行政区域供片,按省市县层层发行的计划模式,改为发行方直接向院线发行影片,再由院线统一向旗下影院供片的模式。
2005-2015年,中国电影行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时代,CAGR达到35%以上,成为全球票房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
目前,中国电影行业已经告别粗放式、高增长时代,进入了平稳增速时代。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含服务费)559.11亿元,同比增长22.3%,剔除服务费因素,同口径同比增速13.45%。电影票房增速从16年底部回暖,但由于人口和渠道红利逐渐下降,难以复制15年之前的高增速,中国电影市场进入稳健增长新周期。
票房增速回暖得益于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票房增长。2017年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比合计为39.8%,较2016年的38%有所提升。
从票房同比增速看,2017年一二线城市票房同比增速分别为8%和13%,低于全国总票房13.45%的增长水平,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同比增速分别为20%、23%、25%,成为拉动票房增长的主要力量。
但即便是增长较快的三四五线城市,其增速也远不及14、15年,再次印证高增速时代落幕的观点。
另外,从银幕数量、覆盖率来看,未来增速放缓也是大概率事件。
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截止到2017年年底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同比增长23.3%,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银幕数量最大的国家。根据国泰君安证券推算,若2020年前后我国单电影银幕覆盖率达到欧洲水平(1.3万人/张),则银幕数量应当约为6.4 万张,较2017年5.1万张有大概25%增长空间,CAGR为8%左右。
而单银幕覆盖人口数,也与部分发达国家接近。因此,2018年银幕增速或因近两年全年票房增速放缓以及银幕高基数效应而有所降低,银幕增速高于20%的阶段或将结束。
观影人次增长为一大亮点。2017年全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1%。总人口人均观影次数为1.17,首次突破1次。长期来看,我国人均观影人次对比韩国人均3.5次、美国人均3.8次仍然有增长空间。
至于未来几年票房的增长空间,根据天风证券测算的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2017-2021年票房市场规模CAGR分别为9.3%、12.6%、16.3%。
个人比较认同悲观情景的测算,一是跟国泰君安关于银幕增长的推算结果比较接近,二是从投资决策角度,保守一些比盲目乐观要好。
尽管增速大概率放缓,行业竞争却依然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