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电影共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410部,累计票房119.48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注的43.86%;发行进口影片109部,票房150.32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62.54%。
生意模式方面,发行方在影片的分账机制中处于中间环节,以国内影片的分账流程为例:放映端首先取得票房收入,在扣除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票房收入的5%)及与院线约定的适用流转税(营业税为影院票房收入的3%,营改增后税率增加至6%)和附加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根据影院所在地规定缴纳),作为净票房收入,定期或者按照单部影片,发行净收入=净票房收入-各地电影院线公司和影院分账所得收入。根据目前行业一般操作惯例,电影发行方与院线、影院一般按照43:57的比例对影片净票房收入进行分配。发行公司在获得分账收入后,根据影片发行合同约定收取相应的影片发行服务费,之后将剩余票房分账款项支付给电影制片公司。
看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发行方通常在国产影片净票房收入中能够拿到6-8%,在进口影片净票房收入中能够拿到大约15%(18%归发行方,但要向母公司中影集团缴纳2.5%的票房分成)。
而毛利率较低这个问题,有可能是可以调节的。以中国电影的进口片发行业务为例,进口影片由其控股股东中影集团买来后,再提供给上市主体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发行成功获取票房收入后,再作为进口片成本支付给控股股东中影集团。
来源:并购优塾
2017年,中国电影向中影集团支付的发行成本为25.70亿,当期发行业务的营业成本为42.27亿,向大股东中影集团的采购占比为60.80%,而2016年,这一比例为56.59%。相应地,发行业务毛利率也从2016年的23.57%下降到2017年的21.63%。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关联方采购,能赚多少钱,跟大股东想让上市公司赚多少钱有比较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发行领域虽然毛利率较低,但胜在垄断优势带来稳定的盈利,中国电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进行上下游布局。
放映主要包括电影院线业务与影院投资经营业务。A股代表公司有万达电影(2017毛利率32.1%)、横店影视(2017毛利率24.0%)、金逸影视(2017毛利率27.4%)。
个人认为院线行业也值得关注,格局比较稳定。但竞争激烈,未来分化有望加剧,可以等待行业整合到尾声阶段、赢家出现的时候进行投资。
格局上,2017 年票房前十名院线中基本可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万达,合计实现票房68.41亿元,高出第二名大地院线23.46亿元;第二梯队院线为票房收入在30-50亿元之间的大地院线、上海联合、中影南方、中影数字和中影星美五家院线(后三家都是中影系);第三梯队为票房15-30亿元之间的金逸院线、横店影视、华夏联合和幸福蓝海四家。
根据国泰君安数据统计,前十大院线合计实现票房354.5亿元(扣除服务费),占全国票房的67.7%,较2016年提升0.5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小幅提升。
但如果看天风证券的统计数据,则集中度有小幅下降:
考虑到上文提到的“2017年不少地产公司、娱乐集团新进跨界整合资本涌入”,个人更认可天风的数据。院线行业的整合还没有到进入尾声,并且万达电影的长期停牌、接近40倍的TTM、98亿占总资产42%的商誉,似乎也不是很值得投资的阶段。
综上,关于电影行业的制作、发行、放映三条赛道,我比较偏好发行和放映这两个细分行业。叠加竞争格局的考虑,综合下来我比较青睐放映行业。
四、公司业务及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电影的业务结构如下:
2015-2017年四个板块的收入和毛利占比、以及收入增速情况如下:
【收入结构】
电影发行依然是公司收入的大头,占比稳定提升。
【毛利结构】
影视制片业务2017毛利率为-2.99%,Wind资讯没有显示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