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股票 行情 / 概念 / 新股 / 研报 / 涨停 > 再涨15%,高盛再次看多中国!

再涨15%,高盛再次看多中国!

2023-01-10 07:58  来源:证券时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证券时报

A股、港股、外汇等资产开年以来强势表现,再次吸引了外资机构的关注。

华尔街大行高盛发布报告称,中国股市未来可能将再涨约15%,主要因为几项关键政策调整,中国经济重新开放的步伐将比预期更快。

除高盛外,近期不少外资机构也发表了其对中国资产的看法。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Hartnett发布的2023年首份研报中,就将做多中国股票列为了美银2023年十大交易之一。

与此同时,百亿私募睿郡资产1月9日举行2023年度内部路演,一度吸引超3万人旁听。睿郡资产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基金经理董承非表示,2023年A股市场可能存在多个方面的再平衡,看好风光等新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

此外,景林资产总经理高云程近期发布《2022年终的信》表示:“以现在的估值和基本面为起点,2023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双击之年’。”

高盛再度唱多中国股市

此前一直坚持看涨中国股市的高盛,近期再次发表观点,看好中国资产。

高盛最新发布的研报称,中国股市在年内有望上涨15%,而人民币则料将升至去年4月以来的最高位。

包括KingerLau在内的高盛策略师在周一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该机构将MSCI中国指数(MSCIChinaIndex)的12个月目标指数从70点上调至80点,强调主要理由是整体估值较低,以及房地产、互联网监管和政策刺激等领域的多个支撑点。

此外,由KamakshyaTrivedi领衔的高盛货币策略师团队在1月6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预计到今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升至6.5,而此前的预估为6.9。

KingerLau领导的团队写道,“在2023年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在经济增长、政策和通胀周期方面看起来处于有利地位。当前的市场背景让我们相信,继续减持或做空中国股票面临的风险明显高于做多中国股票。”

中国资产开年以来强势表现,可能也是改变外资机构看法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优化并加速重新开放,监管的逐步放松和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措施也起到了额外的提振作用,MSCI中国指数自触及阶段低位以来强势反弹。

Wind的行情数据显示,MSCI中国指数2022年10月底最低曾达到46.92点,目前已反弹至68.79点,累计反弹幅度接近50%。

人民币汇率也展现出了强势升值劲头,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曾在2022年10月一度跌至6.3748,目前最高已反弹至6.7664。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同样也出现了强劲反弹走势。

高盛货币策略师团队预计,到今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升至6.5,而此前的预估为6.9。

高盛曾多次对中国资产看好,去年12月,在高盛中国股票资本市场2022年度回顾及来年展望的会议上,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表示,自2022年11月始,中国股市已出现了一个相对较强劲的牛市信号,预计此波牛市将持续。

“对中国股市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在基本面上均在逐步改善。”王亚军说,开放政策提升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互联网行业严监管进入尾声;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在短期缓解了中概股退市的风险。

这些外资机构也看好

除高盛外,美国银行、野村东方国际、瑞银证券、汇丰银行、先锋领航等外资机构也看好2023年中国资产表现。

美国银行投资策略师MichaelHartnett在最新报告中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出现轻度衰退,通胀率降低,中国经济复苏,利率、收益率、息差、美元、油价达到峰值,美股持平,黄金和贵金属价格将出现上涨。

同时,Hartnett还指出了2023年的十大交易趋势,其中的一大交易便是做多中国股票。“中国有很高的超额储蓄,对中国股票仍然是反向做多交易策略。”

野村东方国际最新研报称,在海外发达国家陷入衰退的背景下,市场预期2023年中国经济将在防疫优化与刺激政策间企稳且将实现具有周期性且颇为困难的复苏。这意味着股市将有望开启具有明显宏观特征的行业轮动,在经济复苏前和经济复苏初期周期行业有望跑赢,而在经济复苏趋势确立后则将转向成长。

野村东方国际认为,中长期来看,2023年防疫政策有望在疫情的反复中逐渐探索并持续优化,虽然其道阻且长,但中长期向着对经济活动有利的方向迈进。经济企稳预期之下,周期行业的估值有望先于经济数据的改善提前获得修复。

瑞银证券近期发表观点称,对2023年中国GDP总体预测为4.9%左右。从需求侧来看,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说,消费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投资端房地产会从底部有个小幅反弹,边际开始出现改善,制造业和基建会在高基数的效应下略微放缓,但是总体会维持在6%左右的增速,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端会有一个小幅的反弹;出口端的增速会出现下跌。

对于股票市场,瑞银证券预计,中国的经济稳增长政策会持续发力,货币、财政、房地产、信贷一系列的政策都会进一步加码,从而促进股票市场整体上行。资金方面,未来半年,至少会有3000亿元的公募基金规模进入市场。私募基金方面没有较好的官方统计数据,瑞银根据量化模型测算,如果私募仓位有小幅反弹,可能带来3000亿元额外资金。海外资金方面,预计2023年北向资金将有2000亿元以上的净流入。

汇丰银行预测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速为5.0%,并显著调高了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从4.8%上调至5.8%。

先锋领航在最新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正致力于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促进疫苗和药品研发、改善医院设施,这些手段有助于稳定经济,预计2023年3月之后,中国的整体经济将看到更为明显的反弹,中国2023全年GDP的增速有望达到4.5%左右。

超3万人挤爆路演!董承非:A股将面临“再平衡”,看好这一板块

1月9日,百亿私募睿郡资产举行2023年度内部路演,一度吸引超3万人旁听。

睿郡资产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基金经理董承非表示,2023年A股市场可能存在多个方面的再平衡,看好风光等新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

董承非同时表示,2023年A股市场可能存在多个方面的再平衡。主要包括上下游利润的再平衡、实和虚的再平衡、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展望2023年,他认为港股应该比A股会更乐观一些。2021年以来,港股给投资人的感受比较差,部分行业红利的消失和外部环境的恶化带来估值水平的收缩是主要原因。目前,虽然A/H溢价率有所扩大,但还在合理范围内,相信大环境的改善会带来港股和A股表现的再平衡。

对于具体的行业,董承非表示,能源价格怎么走对未来数年全球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过去一年,新旧能源都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利润增速领先其他行业。对于2023年,董承非认为,动力煤的需求未来会萎缩。一块是电力行业的需求,电力行业需求可能占比在六成左右,其他的可能主要就是建材和化工,这两个行业对需求的占比是在25%。董承非认为,2023年建材和化工对于动力煤的需求大概率是负增长,而电力动力煤的需求,负增长会是一个趋势性的。

假设中国未来几年按照4%到5%的年用电量增长,2023年中国对于新增电力需求约达到3800亿度电。而2022年国内的风光年装机量超过150GW,按照风电的利用小时和光伏的利用小时测算,风电装机就能基本满足2025年之前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

整体而言,董承非预计,2023年是中国火电需求见顶的元年,未来几年火电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可能会持续负增长。从2022年、2023年开始,新能源总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由量变发生到质变的阶段。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一个趋势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传统能源价格可能会进入一个低迷期。董承非认为,新能源革命刚刚开始,其体量从量变到质变,开始挤压传统能源的市场份额。在需求不断收缩的情况下,传统能源的价格很难长时间地维持高位。

此外,对于消费板块,董承非看法是“未置可否”。董承非认为,未来四方面的挑战可能会对大消费板块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具体包括:人口总量的潜在下降、人口老龄化、房地产超20年牛市之后“财富效应”可能下降或消失、国内优秀消费类企业的国际化远远落后于制造业。

千亿景林高云程:股市将迎“双击之年”

景林资产总经理高云程近期发布了《2022年终的信》。他在信中表示,景林资产的投资组合在过去的一年里备受颠沛,虽然在2022年依然录得负回报,但是以现在的估值和基本面为起点,2023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双击之年。

高云程认为,美国通胀见顶和经济衰退会抑制美联储对流动性的收紧。中国国内为了经济复苏所采取的一系列宽松和刺激政策会提供给股票市场一个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自去年10月底以来,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的政策变化都是朝向更鼓励发展和常态化监管方向,过去两年抑制宏观经济发展的部分重要行业性政策已经出现了明显拐点。中国境外上市的资产也随着港股市场的预期稳定、中美审计合作的有序推进而化解了。“基于这些表现,中国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的估值锚重新有了着陆点,我们终于又可以比较专注于企业基本面研究了。”

对于2023年的投资机会,高云程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牢牢持有为中国人提供安居乐业、好吃好玩好服务的公司,等待疫情后的消费复苏;二是找到引领经济发展的推动性行业和企业,尤其是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三是发现那些向死而生、剩者为王的反转公司,他们有从过去两年业绩、估值、流动性“三杀”到未来一年“三击”的机会。


具体到持有的公司,高云程称,就是三个大类和六个生意群。具体是:数字经济——大数字娱乐平台、大零售和服务平台;品牌消费品——交际性消费的酒和自我实现消费的体育服装;中国优势制造——新车新能源、新材料。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