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声音:“稳”是强监管去杠杆主基调

声音:“稳”是强监管去杠杆主基调

2017-05-08 10:17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赵洋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金融时报

近期,股市、债市的短期波动,进一步引起市场人士对于当前金融监管政策的探讨。

在这些探讨中,不乏一些建言甚至担忧的声音。比如有券商资管研究者认为,当前金融市场波动有加大倾向,相关预期也有浮动的征兆。对此,监管者需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遵循稳中求进总基调,防范极端情况出现,尤其要严防“钱荒”等极端事件的重演。另有投行观点表示,控制杠杆率无疑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长期健康,但短期而言,特别是如果各监管部门协调不畅,紧缩性的政策很可能引发更多信用事件,导致流动性骤然紧张且市场波动性加剧。

毫无疑问,对于市场从业者的研究提醒,相信有关方面不会置若罔闻,而是会兼听则明。但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市场对于当前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无需过度忧虑,需要稳定预期。也就是说,各方既要充分认识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温和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的决心,也要看到,“稳”是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主基调,“稳”是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的大前提。

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推动温和去杠杆,是防控风险隐患,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必要举措。最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结构转型调整,此前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部分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有所加重,金融领域也再次出现资金空转、“以钱炒钱”等苗头。不管是“脱实向虚”,还是“以钱炒钱”,或者是金融机构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都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滋生金融风险,产生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乱象,长此以往则会动摇实体经济根基,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金融监管,正是防风险、抑泡沫的需要。

也正因此,近期从货币政策到监管政策,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旨在温和去杠杆,弥补监管短板,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比如央行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稳健中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适中水平,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趋严,考核加码。银监会密集下发多个监管文件,针对“三套利”、“四不当”以及金融乱象等进行专项治理,推动银行业风险防范与杠杆控制。证监会、保监会同样出台具体措施,着力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治理金融市场乱象。

另一方面,市场各方也无需过虑,在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过程中,“稳”依然是主基调,是大局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就是说,在经济金融领域要有所进取,有所作为,前提是稳,是度的把握。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年初撰文阐述货币政策思路时表示,“稳”主要体现在货币信贷总量要稳,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金融体系要稳,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监会年初召开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更是将“稳”总结为六个方面,其中一条就是“资本市场运行要稳,这是改革发展措施的基础”。在“稳”的基础和前提下有所“进”,这无疑就决定了在坚定决心强化监管去杠杆的同时,节奏与力度的把握,当是有关方面考虑之中的因素。

当然,市场各方要充分把握好短期阵痛与长期健康发展的关系,勿以眼前的市场小幅波动而危言耸听,扰动有关方面加强监管、温和去杠杆的决心。对此,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此前表示,有效防控风险需要排除市场略有波动就是系统性风险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思维。陆磊表示,金融市场牵涉多方利益,博弈结构复杂。股市、楼市、汇市、债市稍有波动,就有一些人跳出来,夸大渲染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误导网络舆论,或者给央行戴高帽,或者以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迫使监管层妥协。既要看到金融风险的危害性,也要有底气、有决心,要防范夸大渲染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防范道德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保持战略定力,拿捏好调控与监管力度,之于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部门,至关重要。近日,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人民银行党委表示,“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在当前宏观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中性,更加审慎,以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在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统筹推进,成为各方共识。在前述会议上,人民银行再次强调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而在同样的传达学习会议上,银监会党委指出,“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参与监管协调”;证监会党委表示,“自觉维护和依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可以预期,随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金融发展和监管将形成强大合力,宏观调控与监管政策的效果将逐渐显现,金融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对此,市场各方当有明确预期,摒弃不必要的担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

此外金融时报还发表了一篇题为《维护金融安全从源头遏制金融风险》的文章,文章提到业内专家认为,2017年,“强监管”的基调还将延续,不断强化金融业的安全能力建设,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是监管着力的主要方向。“各类跨市场业务、交叉型金融业务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规范的监管对象。”

以下是全文: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明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形势下维护金融安全的六项重点任务,为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行动指南。

六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到,要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着力控制增量,积极处置存量,打击逃废债行为,控制好杠杆率,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重点针对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开展全面摸排和查处。

事实上,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展开,金融行业降杠杆与化风险的脚步就不曾停下。业内专家表示,为更好落实中央精神,下一步,债转股、地方债置换、不良ABS、地方AMC扩容等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的举措还将不断推进,同时,也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稳妥解决体制、机制和规制性问题,从根本上破除风险滋生和积聚的根源。

“强监管”严防“脱实向虚”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阶段。在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多年来积累的经济金融风险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有所积聚。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转移到金融领域,金融机构出现了自娱自乐、“脱实向虚”的势头,金融风险呈集聚态势。

 “出现了杠杆率高企反映经济金融总体风险加大,信用风险积聚考验金融体系风险防控能力,风险跨界传染加剧表明金融风险系统性水平提高,‘金融三乱’和非法集资卷土重来扰乱金融秩序的迹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

业内专家认为,从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四个维度,可以解读出当前宏观经济中蕴藏的存量风险。

《2016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发展报告》指出,公共部门方面,政府债务存量规模大,地方政府债务层次结构不合理,县、市两级政府负债总量远高于省、乡两级政府;金融部门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资产负债率下降,但部分地区金融风险突出,经营环境更为复杂,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增加,潜在风险上升;企业部门方面,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经营效率逐渐下降,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企业部门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家户部门方面,贷款增长率持续增加,存款增长率缓慢下降,抗风险能力下降。

只有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胸中有数,方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防患于未然。

去年以来,“一行三会”从控规模、堵通道、控风险的角度出发,对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子行业在内的传统金融领域和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所蕴藏的风险重拳出击,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严防资金“脱实向虚”。

业内专家认为,2017年,“强监管”的基调还将延续,不断强化金融业的安全能力建设,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是监管着力的主要方向。

重点关注交叉业务

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党均章认为,杠杆水平与杠杆结构是当前各类金融风险问题的核心。

“杠杆在金融上是指以较小的自有资金通过负债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杠杆的本质就是债务。高杠杆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党均章表示。

我国杠杆率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部门。尤其是2008年以来,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张,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2008年的98.6%迅速上升至2015年的170.8%。而金融异化又使得杠杆在空间上延伸与拓展,使在正规金融业务受限的融资需求得以转移和释放,从而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如资产管理行业,由于部分资管机构采取激进的发展策略,加杠杆成为迅速做大规模、博取高收益的主要手段,各类型产品间相互嵌套、层层加杠杆、逐级收取费用,导致大资管行业总体杠杆水平过高。

“资产管理行业和理财产品横跨银行、证券、信托、债券等多个领域,而同业业务串联起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目前,在这些领域里还存在底数不清、风险不明的情况,需要重点排查,尽快实现穿透式监管。”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

业内专家认为,金融降杠杆,下一步要重点加大对同业、投资、理财等业务的监管力度,敦促有关机构提高风险信息披露标准和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水平,切实防止监管套利。

随着银行与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合作的深化,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的资金流动成为常态,资金流向更为隐蔽,风险传染性更大。业内专家表示,金融创新产生大量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极易滋生新的风险。

交叉业务所产生的风险点,已经进入监管视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日前表示,要把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风险作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点领域,着力丰富和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工具箱。

可以预见,各类跨市场业务、交叉型金融业务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规范的监管对象。

监管合力控风险

 “鉴于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高压高发、金融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可能性加大的严峻形势,当前金融改革应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重心。”徐忠表示。

“2015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P2P等问题频发,集中暴露了金融监管的滞后。在混业经营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金融分业监管带来的监管重叠、监管掣肘、监管真空、监管失灵等问题越来越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

 “应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制框架,实现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的转型。”迟福林建议。

 业内专家表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正在路上。


标签金融监管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