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证监会回应IPO政策变动传闻

证监会回应IPO政策变动传闻

2017-05-08 14:40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佚名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证券时报

  4月底,某财经评论人在微博上发文称“据传:面对疯狂而来的Pre-IPO,证监会内部通知:第一,上市辅导时间要一整年,地方证监局验收合格后才能报材料,这意味着还没有辅导的公司,至少要1.5年后才可以报材料,所有公司一视同仁:第二,创业板3000万,主板和中小板5000万利润,作为报材料基本条件:第三,影视、传媒、娱乐(含游戏)、文化和互联网,原则上劝退。”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从证监会相关部门获悉,以上传闻均与事实不符,且相关部门并未对传闻所涉内容进行过修改研究。

  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当前,除对国家规定已经作出限制的行业,如类金融企业限制上市外,证监会并未对其他行业企业IPO条件作出特别的限制,所有企业都是按照受理顺序来审核过会.IPO审核过程中,对拟上市企业财务门槛和辅导期的要求均无变化。

  同时,上述人士指出,但有一点是不同的,就是信息披露要求。考虑到某些行业的特殊性,从保护弱势群体和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真实、准确、全面的反映发行主体的原貌,证监会针对不同行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或有不同。

  严审

  严把关为常态,现场检查成利器

  虽然企业发行条件要求并无变化,但审核过程确实日益严格。

  审核率(初审会):截至5月3日,今年证监会共审结首发企业217家,核准申请158家,40家在审撤回申请,19家否决,核准率是72.8%,否决率是27.2%。

  否决率(发审会):截至5月3日,今年共安排175家企业上会,否决率19家,否决率10.9%。

  现场检查:进入2017年,现场检查力度加大。从以往主要采取抽查方式转变为抽查和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并重。

  部门联动:2017年1-4月份,结合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把2家首发企业问题线索移交稽查局处理、将8家保鉴机构执业情况通报机构部、5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情况通报会计部、2家律师事务所执业情况通报法律部。

  以去年四季度为分界,据统计,2016年1-9月,共有162家企业召开发审会,否决10家,否决率是6.2%。去年四季度以来,IPO进入常态化发行阶段。2016年4季度,共有107家企业召开发审会,否决8家,否决率7.5%。

  进入2017年,否决率进一步上升。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截至5月3日,共安排175家企业上会,否决率19家,否决率10.9%。

  不仅如此,据证监会有关人士介绍,还有更多的企业止步在了初审阶段。根据相关规定,IPO的审核工作流程分为受理、反馈会、见面会、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初审会由审核人员汇报发行人的基本情况、初步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反馈意见回复情况。

  记者获得的相关数据显示,在初审阶段,2016年4季度,证监会共审结首发企业153家,包括核准、否决、撤回三种情形,其中核准131家,14家在审企业撤回申请,8家企业被发审委否决,核准率为85.6%,否决率是14.4%。今年截至5月3日,证监会共审结首发企业217家,其中核准申请158家,40家在审撤回申请,19家否决,核准率是72.8%,否决率是27.2%。也就是说相对于发审会,初审阶段已经过滤掉了一大批有问题的企业。

  无论初审会还是发审会的数据,均说明发行审核“严把关”已经成为常态。

  不仅如此,证监会有关人士还向记者介绍了现场检查这一监管“利器”的使用的变化。仍然以去年四季度为分界。2016年1-9月,证监会未启动现场检查工作。而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证监会启动对一批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由派出机构对12家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值得一提的是,现场检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主要采取抽查方式转变为抽查和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并重。以四季度为例,12家接受现场检查的企业包括了4家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6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企业,以及2家扶贫IPO绿色通道企业。进入2017年,现场检查力度还在加大。今年3月,证监会启动了今年第一次现场检查,圈定34家首发企业,其中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14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的企业11家,扶贫IPO绿色通道企业9家。

  记者从证监会相关部门了解到,2017年1-4月份,结合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把2家首发企业问题线索移交稽查局处理、将8家保鉴机构执业情况通报机构部、5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情况通报会计部、2家律师事务所执业情况通报法律部。

  次新股业绩变脸?

  风险揭示不充分或将被罚

  近期对企业业绩变化的批评比较多。已发布一季报的339家次新上市公司中,总体来看,次新股一季报成绩单较为平稳,超过九成次新股盈利报喜,但也有32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为亏损。

  而某券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于次新股的业绩变动需要分情况看待,分析业绩下滑与行业波动趋势是否相符有无合理理由。有可能存在两种情况还需要持续观察,一是,企业本身受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以及季节性波动导致的业绩变化。如果同比无明显变化,则属于正常波动。二是部分创业板企业由于体量小,根据订单实施情况确认收入,无明显季节规律,上市后当期的业绩无明显参考价值。事实上,统计显示,32家一季报净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创业板次新股多达16家。

  《证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股票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由此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上市公司披露内容,审慎作出投资决策。”

  不过,证监会有关人士也告诉记者,目前证监会的发行审核是依法严格遵循发行上市条件的要求,包括是否符合主体资格、独立性、募集资金使用、财务会计、规范运行等,并且督促企业在满足法定条件之上,还应充分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如果企业上市后当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严重,但风险揭示不够充分,证监会将视情节轻重采取行政处罚或相应措施。

标签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