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距离祖国大陆300多公里的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宣布,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7天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可燃冰试采宣告成功。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科学家们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甚至认为它是能够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还只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在西沙海槽,科考人员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在南海其他海域,同样也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必备条件。据测算,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二分之一。
按照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强化近海、拓展远海、探查深海、引领发展为原则,国土资源部将重点针对水合物试采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展后续攻关。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在深海潜器探测水合物技术、高精度水合物探测技术、深海锚系水合物环境监测技术、深海水合物钻探装备、深海仪器装备规范化海上试验、水合物实验设备研制、水合物开采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可燃冰开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都对中国的试采表示了高度关注。
参与此次试采的科学家们认为,本次试采克服了低渗粉砂质储层水合物开采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世界上储量最大的一类水合物矿体,低渗粉砂质储层水合物矿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大陆边缘广泛分布。其中很多国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它们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有强烈的需求。我国现在掌握了这一技术,将来可以考虑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进行技术输出,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的资源和能源问题,也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太平洋(601099)证券分析师张学指出,中长期看好上游勘探开发。我国《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提高到10%,可燃冰的开发将加大天然气的供给,有望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开发投资的增长。
张学表示,目前可燃冰开采商业化仍处在研究阶段,且由于开采成本高,短期内大规模开发可能性较低,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但考虑到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改变全球能源供给的可能性,长期来看相关上市公司或将大幅受益。由于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未来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及服务厂商有望首先受益,推荐石化机械(000852)、海油工程(600583)、杰瑞股份(002353)、纽威股份(60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