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开始,大量的汽车金融平台开始倒闭。到了2018年上半年,这个趋势更是急剧增快。据统计,涉及车贷业务的P2P平台数量,从1741家减少至859家,死伤过半。
火极一时的车贷行业,为何如此快就陷入倒闭潮?
2017年,这个行业充满了让人振奋的消息。巨额融资、上市,加上汹涌而入的玩家,在鼎盛时期,涉及车贷业务的企业多达1741家。
然后,一年时间内,行业却被倒闭潮席卷。据网贷之家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04月初,涉及车贷业务的P2P平台,在运营的只剩859家,51%的P2P车贷平台倒闭。
河南一家车贷公司的负责人称,他们的团队已基本解散,只留下了贷后催收部“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追车。行业中,很多小平台,都是用这种惨烈的方式退场的:只留催收,其他部门全裁。
而行业最早的紧缩信号,是从银行抽贷开始的。
2017年,现金贷收紧后,大量的资金被挤了出来,无处可去,而车贷就成了一个好的载体。而车贷企业,完全承担的就是一个“助贷”的角色。和银行或者信托签订保底协议,银行也乐在其中,人力、风控、催收,相当于全部外包,坐地收钱。所以从去年开始,大量的中小银行、城商行的巨额资金,都进入了车贷领域。
而在银行眼中,车贷是绝对的好资产。反正有车的抵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大不了把车拍卖了,反正亏本的可能性不高。
从今年开始,在国家强调“降杠杆、去风险”的背景下,助贷模式被叫停,整个车贷行业的资金,都面临抽离。很多银行,不敢再把钱给车贷平台,开始全面抽离资金。断流之后,他们曾经尝试用P2P平台的资金,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根本覆盖不了运营的成本。
接着,催收的监管也来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
这意味着,暴力催收或者催收不当被界定为违法。而在车贷行业,催收就是行业“毒瘤”。很多用户将车抵押之后,会再次将车抵押给其他的公司,去换取贷款,“二抵”、“三抵”成了行业常态。
匠人财经观点:
除了被迫退出的汽车金融玩家,还有一批,是主动退出。整个车贷行业的利润都极其微薄。目前车贷业务的资金成本是12%左右,但用户贷款的利率要控制在36%,甚至24%之下。而这点利润,几乎都用来覆盖运营成本。
刚开始很多小平台都觉得车贷是一项稳赚不赔的生意,进入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车贷行业是有规模效应的,如果放款金额没有上亿,赚钱很难。如果催收再不到位,就得亏本。因此,很多小平台主动退出,放弃了车贷业务。由此可见永远没有稳赚而暴利的金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