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给大家说,做现货黄金投资一定把要资金管理放在第一位。因为合理的控制仓位,就是合理的控制了潜在的亏损。满仓或者重仓操作固然利益客观,但是一旦亏损,绝对会是非常大的。很多交易者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刚有点小盈利就立即出场,或者在判断出现失误以后,又是死扛。这些情况都是让心态控制了操作,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再者,国内在夜晚时候,正是国外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时候,所以避免持仓过夜是最好的选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地方都是,真正有价值的分析报告不是能在大众的眼前免费给你的,金析曾任职的机构,每年买研报的钱都达到了上千万,这些分析报告中更多是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每个行业专业人士提供的专业的分析,这些是有价值的。他和大家所看到的分析报告有本质的区别,说了你可能不信,给你分析獐子岛股票老师,可能连扇贝都没见过。
独立思考在交易中的重要性,不是我发明的,众多有名的交易者投资家都很注重这一点,这也是他们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准备走交易的路或者准备投资的朋友,在交易的过程中最好保持自己独立思考。我每天朋友圈及文章中给大家的分析只是作为参考(文章延迟性高,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朋友圈查阅),每天的回顾也是为了总结收获。希望大家理智跟随,保持良好交易心态,有好的交易结果。
█ 地缘局势助力,美元或将成为避险新需求!
近期,美国传达对伊朗制裁的最后期限,这令伊朗局势更加紧张,但并未能够令黄金延续上周五的涨势,金价在美元指数走强的背景下重新转跌。另外,中美贸易摩擦的继续升级并未刺激黄金的避险需求,相反这成全了美元。周一欧盘开启后,美元指数全线上扬,最高升至95.53的两周半高位,多头目标势将挑战95.65的年内高位。而上周非农数据的表现也提振了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另外一方面贸易摩擦的升级将进一步提振美元。
回过头再来看看美债、美元和黄金持仓状况已经达到了极端水平。上周美债空头持仓增加量创下自2017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周空头持仓增加记录;基金经理连续7周增加黄金空头持仓;美元净多头持仓持续上涨。极端持仓状况表明当前市场正处于极度看跌美债、看跌黄金、看涨美元的情绪中。
金析认为,美联储加息对现阶段对美国经济市场起到了长久的提振影响,另一方面地缘局势的变化相反使美元的避险需求增大,总的来说就是黄金在利好加身的情况下却选择无动于衷,黄金多头再次败给强势美元。美元的强势同时也就造就了黄金弱势的行情。而后市地缘局势和贸易摩擦若依旧未能影响金价,那么整个非美市场都可将继续慢慢下跌,金价则将跌破1200关口。
█ 行情阴晴不定,把握趋势,日内交易回顾!
上周五黄金日内慢跌回落日线探破新低1204附近,美盘一路上涨。尤其在非农意外利多的情况下,更是助推了黄金反弹之势。黄金在试探1219高位不破之后,继续承压回落。午夜震荡于前期低点1213。回顾今日早盘行情回踩1213附近继续上涨,冲高1217后,金析更新策略,还将以至11时小时线收线后,形态呈现熊市被包含型,金析思路保持短空思路午后在1215.5附近布局看跌,而后欧盘前结于1211。
欧盘后金析也全网公开策略《李金析:8.6黄金欧美盘操作建议,反转难改修正再放空!》美盘不破1207金析认为做防守多单是可行的,在1207时喊的多,止损1203,无奈进场时间较晚1208才布局,而后多单结于1211一线。日内两单共盈8.5点。
█ 非农过后,多空难辨?后市操作建议!
日线上,至4月11号1365起跌点以来,打开下方下行通道,盘整修复至6月14号触及1309跳崖后进而开始加速下跌,下降浪形中1365一浪下跌,1309二浪续跌,1237止跌后,反弹1265三浪继续下跌,现指标上MA20、MA10、MA5三线均向下发散,K线维持在布林带下轨低位下行,现阶日线段毫无止跌迹象,金析认为下周行情将承压1235双顶阻力位,继而四浪下跌继续下看破1200于1996附近下行趋势线上!
遗憾是昨天的行情基调。黄金赶上了做多机会,晚间没有迎来做空的时机。哪怕把握住了日内多空的区间,但是金析策略的及时性却滞后了。这也是右侧交易法的弊端。虽然策略成功率高,但是入场率却不及于左侧交易法。好在黄金的防守多单也持续获利,尤其午夜隔夜多单 到目前依旧是获利中。今天白天黄金第一个压力位就是昨日二次反弹的压力1211附近 预计亚欧盘要对这个位置再次发起冲击,而下方需要关注的位置就是1200整数关口。以日线MA10均线压力1217为界限 日内不破这个位置 空单就要继续拿住 欧美盘预计将加速试探下行。
黄金建议日内1210-1212继续做防守空单 止损放到1216上方 目标看到1207-1204 破位减仓看到1200
首次见到1200附近 则以1200-1202一次轻仓短多 止损1198下方 目标看到1205-1208。
文/李金析
另实时行情分析可私信获得!发文有延时,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文章版权归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