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舱门,哈尔。”
“抱歉,大卫,恐怕我不能那么做。”
“哈尔,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开门!”
“大卫,这次对话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再见。”
1、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名作《2001:太空漫游》中的经典场面,一场潜藏杀机和人类危机的对话。
这台名为 HAL 9000的超级计算机明确拒绝了宇航员的开门指令,在这之前,他早已用闪着红光的摄像头阅读了人们的唇语,决定抢先行动阻止“计划”失败:用分离舱将宇航员撞向太空,让休眠仓程序出错杀死其中的科学家,并把主角关在舱外。
没人能将这部电影完全弄明白。原作者阿瑟·克拉克说,“如果有人觉得完全明白了电影在讲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但这不能阻止观众50 年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提炼着这部科幻电影的闪光点:人类历史的浓缩、描述足够精确的星际航行、对瑰丽太空的意识流想象、更高级智慧指引人类的设定、写实的特效和振聋发聩的配乐,以及一台逻辑陷入悖论因而暴走的超级电脑。
说到底,也没人能将科幻完全弄明白。无论未来技术是否酝酿了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觉醒宿敌,无论故事的走向最终是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的主题,无论已知文明是超越进化还是崩坏瓦解,或许它们都象征着人类意识里最深层的渴望,还有恐惧。只是,所有的隐喻都无法完全拆解,所有的科幻原则都无法改变宇宙宿命。
但这正是科幻的魅力所在,也是敬畏的源头,最难以理解的事物最使我们发狂。
所以科幻电影,也一直是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从1902年《月球旅游记》到1977年《星球大战》,从2014年《星际穿越》到2017年《银翼杀手2049》,百年影史诞生了不胜枚举的经典科幻片。当然,无论是哪一个权威榜单,榜首永远是那部“改变了所有电影”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
但相对来说,中国科幻土壤单薄,虽然前有刘慈欣的《三体》,后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均斩获国际大奖,引发了热议,但科幻文化在中国仍然相对小众,还受到工业水平,文化语境等因素,始终缺少类型化的中国科幻电影产品。
2015年,《三体》的电影正式立项以后,但凡有消息传出,观众便热泪盈眶,“中国科幻元年终于来了”。但是随着电影一再跳票,元年一拖再拖,国人只有一次次失望过后的冷静。
2019年,《流浪地球》抢先《三体》一步成为中国科幻片的希望之子,成为第一部上映的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电影,定档于2月5号。日前,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点映活动。
而在春节档与其厮杀的《疯狂的外星人》,宁浩、黄渤加沈腾的组合,也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喜剧片,同样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除此之外,今年还将还有改编自漫画的《拓星者》以及《上海堡垒》等五部国产科幻电影相继上映。
“国产科幻元年”的词条终于又被重提。并且这一次,声势颇为浩大,好像是“来真的”。
2、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人就开始尝试制作各类科幻影片。
1928年,第一部中国科幻类电影《庄子梦蝶》诞生。时至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组织拍摄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部科幻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整部影片由曾指导过《红羊豪侠传》的著名导演杨小仲执导拍摄,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两大笑星韩兰根、殷秀芹出演。
影片的调性是滑稽的,它讲述了一个两职员醉后,梦中所经历的诡异人生故事,想象了六十年以后上海滩的情景。其文本表述的荒诞不经,非常具有现代性。比如影片结尾,二人醒来,发觉正身着殓衣,家人围床哀哭,原来两人长卧数日不醒,家人以为已死,正在筹办后事。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陈强参演的《外太空的小太阳》等一系列科幻电影登上大银幕。1958年,田汉同名话剧《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也被改编成电影,“可以随时控制雨量”,成为当时片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科幻想象,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片。
很多人对《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的评价是猎奇,“前六十分钟是一种猎奇,后三十分钟又是另一种猎奇,总的来说全方位的猎奇。”在“年份原浆”的发酵下,共产主义在影片里变成了一件很朋克的事情。20年后,当年的建设者又回到水库,这里已变成五谷丰登、鸟语花香的人民公社。这里已经消灭了三大差别,上月球旅行都已习以为常了。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映,海底长廊、海底电梯、海底工厂等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国产科幻电影制作的工业水平就已经开始显露了。特效简陋,科幻质感粗糙,即使按照当年的时代标准也无法说好。片中还存在很多科学性的低级错误,当时一位著名科学家评论说:“那么高能量的激光怎么是红的,红光是能量最低的光,这样的激光应该是看不见的,如果要加强视觉效果,可以搞成蓝色的嘛。”
几乎同样的年代,还要稍早些,乔治·卢卡斯已经拍出了星战系列的第一部,《星球大战》。它囊括了第50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声效等六项大奖,也标志着七八十年代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各地的“银河热”。
随着科幻电影风潮的席卷, 国际上,无数科幻影片被搬上了大银幕,受到追捧,但中国的本土制造皆反响平平。《珊瑚岛上的死光》那一束射向海面的红色激光之后,国产科幻电影并未迎来光芒四射的曙光,反而变得愈加黯淡。
1988年,《霹雳贝贝》横空出世,影片讲述了男孩贝贝有着双手带电和随意操控电器的超能力,为了不发生意外,他总是双手戴着手套。现在看来,这是中国儿童科幻片的开端。它的出现,可说启发了一代青年人的科幻梦想。
1990年,儿童电影制片厂又一鼓作气推出了《大气层消失》、《疯狂的兔子》等科幻电影。新世纪以来,《危险智能》、《长江7号》等具有科幻元素的中国电影也大多出现在儿童电影中。
置于整个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背景下,国产科幻电影几乎处于空窗状态。1995 年—2011 年这 17 年间,中国大陆地区生产的科幻电影数量仅为8部,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同期内科幻电影产量高达 287 部之多。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立的,是电影市场巨大的需求,和其蕴藏的潜力空间。好莱坞在进口电影向我国输入的科幻片比例常年稳定在20%以上,并且多数影片票房表现不俗。特别是“80后”、“90后”这些观影主力对好莱坞科幻大片可谓一往情深,国内大批科幻迷正嗷嗷待哺。
所以,《流浪地球》作为首部被搬上银幕的刘慈欣作品,被寄予厚望。而本土科幻片大规模启动的事实,似乎“国产科幻元年”作为“时间坐标”的确呼之欲出,但所有人好像并不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