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2月19日讯:新年刚过,金融市场吹来了一阵暖风。2月15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相关的金融数据,2019年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分别达到了4.64万亿元和3.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万亿元和3300亿元,创了历史记录。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4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699亿元,同比少减1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45亿元,同比少增5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786亿元,同比多增234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990亿元,同比多376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净融资1088亿元,同比多108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3亿元,同比少207亿元。
可以看出,贷款规模、未贴现票据和债券业务出现了明显增长。国际方面,全球央行整体政策趋势转入鸽派,2019年将迎来新的宽松周期。好消息是,短期内不存在经济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在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中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宽松的趋势下,总量思维无法用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想放贷,企业想拿钱,但影响资金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传导的两个因素:债务和货币宽松自身的有效性,都尚不明确的。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显然降低了,而分析师认为,货币政策效益递减的主要原因就是债务率过高。根据招商证券的研报数据,政府和非金融企业债务合计有166万亿元,较高的企业债是银行风险偏好降低的主要原因。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工业利润放缓。2019年1月官方CPI、PPI指数均不理想,PPI仅同比上涨0.01%,为2016年9月以来最低。财新经过季节性调整得到的2019年1月制造业PMI进一步降至48.3,已经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这意味着宽松可能并不会改变经济下行的趋势。
另外,宽松政策本身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安倍晋三在2012年底出任日本首相之后推出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核心内容就是“质化量化宽松”,政策目标是2%的通胀水平,不过这个目标到目前也没有实现。根据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的观点,如果将金融宽松政策与物价及汇率紧密挂钩,继续无休止地购买国债,会让日本陷入“财政支配”状态,无从保障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