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多久?
近期“新冠”疫情在上海、吉林两地集中爆发,并蔓延至全国多地,对疫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
短期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多地属于“供给冲击”,在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下,疫区停产停工,影响当地经济。但中期来看,疫情带来的“需求冲击”,可能在疫情结束、复产复工后,仍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由此为经济带来更多的负面压力,并妨碍今年“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那么,此种“需求冲击”是如何体现的,又将持续多长时间?结合过去两年的疫情历史以及地方经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重点以2020年6月北京疫情、2021年7月南京疫情为例,回答上述问题。
1.1 疫情如何影响居民消费?
从居民消费的角度,疫情爆发以及疫区停产停工,会导致部分民众收入下降。同时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会促使民众更多储蓄,两因素共同推动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从2020年6月北京疫情、以及2021年7月南京疫情两个案例来看,疫情后地方消费需求的下滑,通常会持续4-5个月左右。例如在北京疫情中,2020年7月北京疫情结束,但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增速却在2020年11月才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南京疫情中,南京疫情于2021年9月结束,但南京社零增速却在2021年12月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类似的传导逻辑,其实不只存在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当中,重大自然灾害也可产生类似的结果。例如2021年7月郑州发生暴雨灾害,当地居民遭受财产与收入损失,导致2021年12月前郑州社零数据持续疲软,传导时间也在4-5个月左右。
1.2 疫情如何制约基建投资?
除了影响居民收入与消费外,疫情还会干扰政府的财政收支。具体表现为:收入方面,疫情后一个季度内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支出方面,政府的民生开支保持刚性或增长,而基建相关开支则被迫压缩,并制约未来两个季度的基建投资。
其中,我们定义“民生开支”为政府财政中的教育、科学、文旅传媒、社保就业及卫生健康五大项目,而“基建开支”为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四大项目。
从全国财政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政府公共财政中“民生开支”增速持续高于“基建开支”增速,意味着一般预算中投向基建领域的资金不断被压缩。这也是过去两年专项债发行量不低,但基建增速始终难以大幅上行的重要原因。
而在北京、南京的财政数据中:2020年6月北京疫情爆发后,北京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行至2020年9月份,同期北京财政支出增速小幅上行;2021年7月南京疫情爆发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在2021年9月份触底,同期政府财政支出明显上行。
由于北京、南京的地方财政数据,没有明细到具体科目,所以从财政数据上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疫情后地方“基建相关”科目支出下降的结论。不过从疫情后的地方基建投资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样的结果。
例如在北京疫情爆发后,2020年下半年北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持续下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虽有上行,但远落后于全国平均增速。
而在南京的案例中,2021年8月份后南京基建投资增速加速下行,2022年初在全国基建投资发力的背景下,南京基建投资增速却掉落至0以下,反映出疫情后当地财力受到制约。(图8、图9中,2021年基建投资数据均采用2年平均增速)
2、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绝不止于疫情爆发与防控期间。即使疫情结束、防控措施取消后,“需求冲击”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其中,疫情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大概持续4-5个月,对基建投资的制约持续2个季度左右。
而就本轮来看,即使从最乐观的角度,预测全国疫情在4月份基本结束,至少整个二季度,居民消费与基建投资数据仍会受到疫情的后续影响。在此情况下,“宽信用”是否能如期在二季度内实现,就要打一个问号。
与此同时,在今年“稳增长、保就业”的宏观目标之下,消费和基建的疲软,还会促使政府寻找更多托底经济的“抓手”,而“稳地产”则是一个重要选项。因此近期,我们或许会观察到全国与地方上,更多的“稳地产”政策出台。而由此带来的对大类资产的诸多影响,则可以参考我们近期的《2022“稳地产”专题》系列报告。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超预期、地产托底政策不及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