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家野啊。
SpceX的研发模式,又叫“快速失败”模式。
即生产大量的原型机进行测试,边测试边改进,用硬件成本换取时间。
直接大棚焊接,现装现改,大胆设计。
和咱们的建筑工地,估计都没啥区别。
反正是露天的,随便操作,随便炸。
整个SN系列,就是一路炸过来的。
2020年2月28日,SN1地面压力测试,boom。
2020年3月9日,SN2通过压力测试。
2020年4月3日,SN3低温强度测试,boom。
2020年4月27日,SN4通过低温耐压测试,静态点火试验,boom。
2020年8月4日,SN5完成150米跳跃飞行。
2020年9月3日,SN6再次完成150米跳跃飞行。
2020年9月22日,SN7破坏性测试。
2020年11月10日,SN8完成12.5公里高空飞行,落地时,boom。
2021年2月2日,SN9再次高空飞行,落地boom。
2021年3月3日,SN10再再次高空飞行,成功落地,但几分钟后boom。
2021年3月30日,SN11下降时就boom。
短短一年,一口气炸了11个,马斯克炸出了心得,认为没必要再搞SN12-SN14.反正都要炸的。
直接从SN15搞起,炸了再改进!
2021年5月5日,SN15完成10公里高空飞行,并成功着陆。
既然成了,那SN16-SN19也不用再搞,一步到位上太空,SN20直接上。
于是,SpcaX开始一遍又一遍刷新人类历史最高火箭记录。
整个SN20.50米的飞船,70米的火箭,一共120米高,有效载荷超过100吨,直接刷新了土星5号的记录。
然后,又炸了。
今年4月炸的那款,已经是SN24.上周末炸的是SN25.
就像前11代一样,每一次爆炸,都有很大价值。
就拿这次说吧。
如果不是最后失去了联系,这次很有可能实现了近地轨道飞行,甚至实现软着陆。
先不说火星移民那些。
只要星舰能成功把飞船送上近地轨道,现代社会的商业格局就会改变。
此前,把一公斤货物送上太空,成本是2万美元。
而根据马斯克的估计,一旦铁皮星舰形成规模,每公斤的成本甚至能降到13美元。
13美元是什么概念?
届时,普通人实现航天梦,就完全成为现实了。
同时,洲际旅行也将变得非常方便。
比如,我要去加拿大,现在的民用飞机至少要12个小时。
但从太空去,时间将缩短到1个小时。
既便宜,又快。
再比如物流。
我人在广东,上午下单一桶德国黑啤,下午就到了,晚上直接上餐桌喝起。
想想都美!
到那时,地球村才叫“地球村”。
等太空飞机取代部分低空飞机,不断赚取利润,企业就有足够的钱去改进飞行器。
不断试错,不断爆炸。
直到某一天,其动力足够在行星之间穿越。
这不是科幻。
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03
尾声
想必不少人都费解,为啥马斯克那么急,非得赶着这两年上太空。
除了商业因素,也有人生苦短的无奈。
马斯克1971年生,今年已经52岁。
美国的平均寿命是76.6岁,一般富豪的寿命会更长些,就算他能蹦跶到100岁,也还就剩40多年光景。
按正常发展速度,他到死都不可能看到登陆火星。
他没有时间等技术逐步完善,必须尽快推动技术迭代,尽可能获得更多数据,加速研发。
即便飞船没问题了,从地球飞到火星,至少要半年,还得验证这半年的补给问题,以及宇航员培训、前哨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时间真的太仓促了。
我们的时间,又还剩多少呢?
近十年,SpaceX布局星链时,国内互联网大厂一边布局PDD,一边说卫星手机通讯是假消息;当马斯克、黄仁勋押注OpenAI时,国内一边布局社区团购,一边说我们的人工智能独步天下,大洋彼岸20年都无法超越。
如今被啪啪啪打脸。
讲真,造火箭,尤其像马斯克这样用铁皮造火箭,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
但是,只有一个人去做,他就成了最特别的那个——某一种可能的未来,被掌握在他手中。
等别人成功了,再幻想着像特斯拉那样,人家开源技术,跟着吃肉。
万一他说不呢?
电车有油车做对手,才需要小弟打开市场。
未来的太空市场,目前来看就SpaceX一家,谁跟他竞争?
后来者,连汤都没得喝。
这仅仅只是选择上的区别。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