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
这是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形成“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央行新任行长易纲在演讲中指出,将抓紧出台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指导意见、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等审慎监管的基本制度。
对新金融领域的巨头来说,非金融机构投资金融机构的指导意见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很可能对其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一个强监管时代正式确立,并昭示着中国新金融全面步入下半场。那个监管套利、野蛮扩张、大杀四方的上半场终结了。
实际上,最早从2016年开始,BAT在新金融的道路上逐渐重新定位并调整路线,走向开放与融合的下半场。
如今,如果再以传统的金融视角,我们会很难理解蚂蚁金服、腾讯金融或者百度金融的最新动向,乃至金融科技这个词都未必贴切。
从边缘到中心
如果以2004年支付宝的诞生作为开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公司在金融的路上,走到了第15个年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BAT的金融业务在内部的地位不算高,更多作为主营业务的补充而存在。在外部,那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有朝一日将深入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
转折发生在2013年,余额宝一炮而红,很快百度理财(百发)和腾讯理财通相继问世。互联网巨头与理财产品相结合之后爆发的巨大能量,让人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新金融的魔力。
更具颠覆意义的是支付。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问世,微信支付驶入快车道;4月,百度推出“百度钱包”,全面进军移动支付;当年“双12”,支付宝杀入线下收单市场。这一年开启了中国的移动支付时代,深刻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场新金融变革在借贷领域同步上演着。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推出借呗、花呗,腾讯通过微众银行推出微粒贷,百度推出有钱花,巨头们又一次引领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浪潮。
在此期间,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成立,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之一;进入2015年,腾讯将财付通升级为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百度将金融业务整合为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它们都把金融业务上升到战略级位置。
从此,BAT们的新金融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在业务上横跨支付、借贷、理财、征信等,并斩获了诸多重要的金融牌照。
抓住相对宽松的监管时间窗口,充分发挥互联网公司的体制与机制优势,通过一次次降维打击,强力扩张,疾速生长,这正是中国新金融上半场的真实写照。
强监管降临
多年来,中国新金融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那么,监管环境的改变,同样会深刻影响新金融的演化路径。
随着新金融巨头的高歌猛进,颠覆论与威胁论越来越多。在很多人看来,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和百度金融等新金融巨头,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最大竞争对手。
再加上,以2015年末e租宝的覆灭为标志,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的非法金融活动横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都迫使监管层对新兴金融业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于是,一个以去杠杆、防风险为目标的强监管时代渐行渐近。这其中,BAT因业务规模和社会影响巨大,也就面临更多的关注与质疑。
“蚂蚁金服几乎什么领域的牌照都有。这样的情况下,现在一行三会的监管框架,是不是还适合分业监管?我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2017年7月,在上海新金融年会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如是说。他还呼吁对数字金融机构做压力测试,识别其中的系统重要性机构,做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
在黄益平发表上述观点后不久,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提出,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着不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商业银行不能持有科技公司的股份,金融科技公司可以获得金融牌照并从事相关业务,这会造成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之间发展失衡。
几乎在同一时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从学术界到监管层,都明确发出了加强对新金融机构监管的声音。他们意识到,需要重新认识脱胎于BAT等科技巨头的新金融公司。
信号再明确不过。
不一样的下半场
最早从2016年开始,BAT在新金融的道路上重新定位并调整路线。如果说上半场的关键词是颠覆与挑战,那么正在进行的下半场,其关键词则是开放与融合。
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和百度金融等巨头不再是对立的敌人,而是可以一起探索、一起做事的跨界合作伙伴。它们都意识到,对方身上有自己所欠缺的优势和资源,而合作与互补才是成就彼此的选项。
2017年3月,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与建设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6月,百度与农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9月,腾讯在与中国银行在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这一时间段,京东金融与工商银行也达成了战略合作。
这一次,新金融巨头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绝不仅仅是面子,而是深入到“里子”。
去年11月16日,在2017百度世界智能金融分论坛上,百度金融宣布,开放智能消费金融平台、ABS云平台和大数据风控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百度与农业银行的战略合作,一期工程进入验收阶段,相关产品逐步落地,双方合作的AB贷产品于当天上线。
根据百度与农业银行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农行金融大脑以及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户信用评价、风险监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六个方向的具体应用。双方正在对接的项目包括:智能掌银、交易反欺诈、信用反欺诈、精准营销、信用分等。
不仅如此,这种合作正在触及核心利益,尽管很大程度上是监管倒逼的结果。
蚂蚁金服近日对外称,今年花呗、借呗业务将会开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根据监管新规,蚂蚁金服不会兜底。
这样一来,花呗、借呗将变身为信息服务平台,其商业模式亦将发生重大变化,短期内其整体盈利很可能大幅下滑。要知道,花呗和借呗可是蚂蚁金服的主要盈利来源——去年上半年,蚂蚁小微小贷(花呗)净利润为10.2亿元;前三季度,蚂蚁商诚小贷(借呗)净利润高达44.93亿元。
在此之前,蚂蚁金服于去年6月正式上线财富号,面向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开放财富管理业务,就连余额宝亦走向限额、限购,为其他机构的理财产品让路。
对外开放,对内融合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BAT新金融的下半场,一方面是通过向金融机构乃至其他行业提供服务,在外部合作中延展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则是回归自身,强化与自身生态系统其他部分的融合和互动,推动生态系统的升级。
仍以蚂蚁金服为例。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蚂蚁金服通过支付宝开始为口碑、饿了么导流,花呗更是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被全面推开,最终的指向是服务于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
今年2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根据2014年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并经阿里巴巴董事会批准,阿里巴巴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
可以预期的是,这将推动蚂蚁金服更好地融入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阿里巴巴放弃了让蚂蚁金服成为一家独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打算,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次战略回归。
未来,百度金融很有可能与百度旗下的搜索、内容(爱奇艺、贴吧,知道等)、地图(百度地图)等生态打通。而在百度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这些生态的相互融合有望产生更大的合力,这也将推动百度金融的发展升级。
其逻辑是,通过搜索和内容提供流量,地图提供服务,反过来又能充实内容和数据,最终由百度金融实现闭环。
至于腾讯金融,在相对保守的策略之下,一直立足于腾讯生态系统,稳扎稳打。无论是微信支付、理财通还是微粒贷、微保,都内生于微信生态,并反过来更好地服务于微信用户。
整体而言,未来新金融的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系统的竞争。生态系统的特征,决定了各自新金融业态的特征。而新金融的发展情况,反过来又会影响其生态系统的边界与竞争力。
对外开放、对外融合,这或许才是从BAT自身到金融机构、再到监管部门都乐见的新金融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