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 被资本宠坏?滴滴等巨头们要为共享经济买单

被资本宠坏?滴滴等巨头们要为共享经济买单

2018-05-15 11:04  来源:中国商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国商网

近日,滴滴平台上接连发生的“打人事件”和“空姐遇害”事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一时间共享经济的安全问题也成了大众乃至于监管层关注的焦点。如今看来,曾经被资本“宠坏”了的Uber、滴滴还有Airbnb们正在为自己引以为傲的共享经济模式“买单”。

被资本宠坏?滴滴等巨头们要为共享经济买单

图片:CNSPHOTO提供

被资本“宠坏” 安全难题待解

近年来,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因为其背后有着资本源源不断的宠爱。但是当共享经济平台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玩家之后,接连几个安全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不少人的恐慌。

以Uber为例,虽然政策风险和安全隐患一直存在,但早几年前接踵而来的资本并不担心这些。颇为戏剧性的是,在共享经济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的情况下,Uber可以在不断接收新传票的同时拿到资本市场给出的越来越高的估值。也正是因此,这家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功把业务范围扩张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座城市。

事实上,在滴滴快车司机打人和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的同一个时间段,有机构对美国的警方报告、联邦法庭记录、县法院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过去4年里至少有103名Uber司机、18名Lyft司机受到指控,他们涉嫌强暴、强行触摸、绑架,还有其他一些罪行。在103名Uber司机和18名Lyft司机当中,分别有31名和4名涉嫌侵犯乘客的司机被判有罪。

而同样是共享经济,相似的一幕也在Airbnb身上重现。

去年10月,一名在Airbnb上预订了一间墨尔本民宿的顾客,遭到居住在该房的三名男子杀害。

……

如今,当共享经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各个行业,并被资本推向估值泡沫的时候,追风者前仆后继。共享经济在成为创业火葬场的同时,大量共享经济形态已经丧失了其本质,并出现权利的失衡。

滴滴此前在顺风车业务上加入的类似社交功能标签评价,在滴滴顺风车的行程结束后,车主和乘客可以在APP端的评价页面中选择滴滴预先设定好的“这个美女不一般”、“直男”等“印象标签”来评价对方。带有标签的评论和暗示,使得顺风车沦为滋生性骚扰的温床,也让顺风车成为缺乏管控的社交场,尤其是在乘客对这些信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构成了信息的不平等。

而Airbnb的房东在分享房屋时也要提供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号码和电话等常规信息,此外还要提供社交媒体信息。这些超出交易之外的信息,很可能对交易双方的人身财产安全埋下隐患。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指出,虽然现在不管是滴滴、Uber还是Airbnb都没有办法百分百保证消费者的安全,但是至少各家可以尝试着回归交易本身,做一些减法。

平台“买单”时间到

面对着迭出的安全事件,共享经济也该到了为自己“买单”的时候了。

就最近最“火”的滴滴而言,不管是之前乘客遭遇司机殴打,还是这次发酵中的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滴滴作为平台在反应上其实都挺积极。打人事件之后,滴滴方面表示已第一时间联系乘客致歉,并按照平台相关制度,将垫付被打乘客全部医疗费用,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处理此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1月起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16条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这意味着,网约车业务中,平台就是承运人,消费者是和平台发生合同关系,而不是和司机本身,这个“承运人责任”和传统出租车公司相类似。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暂行办法第38条又明确规定:“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这意味着,顺风车并不在网约车的承运人责任之内。而滴滴顺风车的用户协议中也写道:“由于车主原因造成行驶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车主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并未提及滴滴平台的责任。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规定,对于“滴滴空姐案”网友们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遇害空姐父亲称将追责滴滴,对此有网友表示滴滴应该承担责任,也有网友为滴滴喊冤。

被资本宠坏?滴滴等巨头们要为共享经济买单

被资本宠坏?滴滴等巨头们要为共享经济买单

被资本宠坏?滴滴等巨头们要为共享经济买单

事实上,交通运输部官微此前发布了一篇题为《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的文章。文中指出:网约车企业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乘客和司机是网约车企业的“衣食父母”,是其走远做强的“资本”,正是他们的选择撑起了企业的“流量估值”和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乘客和司机的选择,再大的网约车平台终将会轰然倒塌。这篇文章在业内一度被解读为是在喊话滴滴。

对此,有媒体指出,一旦出问题,不管是否存在法律上的责任,滴滴都不能甩锅。

(综合自:第一财经日报、36氪、北京青年报)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

人妻系列 美丽人妻 人妻系列 美丽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