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共享经济大家可能会想到小黄车,在共享经济概念大火的这几年里,小黄车可以说一直是共享经济的直接代言人。而小黄车同时也是中国共享单车界的鼻祖,2014年北大的戴维成立了ofo团队,2015年6月ofo共享计划被推出,随即就在在北大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同年10月份小黄车就获得了A轮融资。
2016年是共享单车最火热的一年,小黄车凭借着先入场的先天优势,提前打好了各大城市的市场,再凭借自身优秀的运营团队的不懈努力,成功抢占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此时ofo成为了共享单车的代言词,伴随着环保和绿色出行理念的盛行,共享单车的概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一时间小黄车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点,风光无限。
小黄车走到末路到底是谁的错?
转眼间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桃花依旧,物是人非,小黄车已不现当年之辉煌。近来小黄车的负面新闻接连不断,先是资金链断裂导致大幅度裁员的新闻,而后又出现了不再接受免佣金并大幅度涨价的新闻,虽然事后都有小黄车相关人员出来澄清,但是这不能打消人们的顾虑,对于小黄车的不看好已经是大众之共识。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黄车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谁的错,我们就来说说看。
首先肯定是市场的锅,这个没得推脱,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你的团队再优秀面对一个衰败的市场也是无力回天的。想想国内的大型钢铁厂,武钢、马钢、宝钢等等,哪个企业不是人才济济,那么多985、211的名校生一头扎进去做研究和开发,但是面对全球市场普遍的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大厂们还是弯下了腰,裁员的裁员,转型的转型。
回到共享单车市场,共享经济的概念这几年确实不火了,这个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假如时间倒退个三年,回到过去你会惊讶的发现那个是万物皆可共享的时代,共享充电宝、共享床位、共享雨伞甚至还出现了共享铲屎官这种奇葩的事物。但是很多看似荒唐的项目在当时却受到资本的热捧,因为这是个风口产业,抓住市场才是最关键的,钱都是小问题。
小黄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它就像是一个生于贵族家庭的小男孩,从来不缺少关注,也从来不缺少财富,它就是那个时代的宠儿。但当共享经济的热潮过去后,人们的注意力被新零售和VR等更新奇好玩的概念吸引而去,资本随即撤出,同时也意味着共享经济的衰败,备受瞩目的新零售行业也出现了像猩便利、安徽小豆网络这样优秀的企业。
共享经济不能称之为经济
经济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而很大一部分的共享经济企业的运作是不能称之为经济的,因为他们很难做到价值的转化,当然共享单车也很难做到,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投入低回报产业。
共享单车的制造、运输、投放、运营、升级、维修、回收等等环节都需要很高的成本,加之运营团队的人员工资,算下来需要不小的开支,而依靠用户一次一元的骑行费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回本。在小黄车的创业初期,共享经济的概念还在最火热时期,小黄车不缺资本和合作伙伴,就算再不济小黄车还有用户押金这笔大资金在手。但是共享经济快速衰退后,资本大量撤离,加之后来居上的哈罗单车实行的免押金策略,让小黄车手作无措,随着小黄车也开放免押金骑行后,小黄车就来到了生死边缘。
小黄车的自我定位
共享单车是什么?共享单车企业能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企业吗?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检验,我们得出了答案,共享单车由于自身性质导致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私人汽车大规模普及和公共交通不断成熟的今天,共享单车的市场并不大,可以这么说,共享单车不是人们的刚需,共享单车也没有成为大企业的潜质。
但是共享单车真的就一无是处吗?你看美团收购了摩拜,阿里孵化出哈罗,共享单车虽然自身业务有着天然的缺陷,但是共享单车具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用户接口,开锁、支付、还车这一系列的行为都需要消费者接入互联网。在未来的商业社会中,消费者的接口和数据是企业立足于商业的法宝,而小黄车一味的坚守,并不能为自己带来更好的出路,而守着这么庞大的接口却发挥不了它的价值,这是小黄车最大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