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真可谓是点儿背。但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却被大众看好的邻家便利店遇到了。是时也,是命也?
“要在一年开出20 000家门店。”这句豪言壮语可比“绕地球3圈”牛气。
要知道,如今便利店市场已然白热化,各大连锁巨头也进入白刃战。更要知道,目前国内最大的连锁便利店,中石化旗下易捷便利店,发展10年也才25 000多家。
夸下这个海口的,就是邻家。短短3年时间,邻家把门店开到了168家,位居中国便利店排行榜第61位(2018年);而且还是在被称为“便利店死地”的北京地区。除了极快的成长速度,邻家的商业模式更被媒体称为是让“7-11都心悸”的“中国连锁便利店的新希望”。
但正是这样一个被大众看好的实力选手,在便利店这个超长跑道上蓄势加速时,忽然之间被横来的一枪击中膝盖,门店停业,供应商、员工堵门讨债,瘫倒在地。
是时间和速度给邻家开了个致命玩笑,还是邻家命中该有这一劫?这事还要从邻家诞生的2015年讲起……
青出于蓝
邻家的诞生宛若一个奇迹。
2015年4月初,7-11便利店北京大区突然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30多人的管理团队同时递交了离职申请,其中包括20多名区域经理、2名大区经理,以及市场开发部门的若干人员。
1个月后,这30多人又迅速集结,完成了从团队建设到公司成立的整个过程——邻里家商贸有限公司,即邻家便利店的母公司,成立了。仅2个月后,在北京的朝阳首府商铺,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邻家便利店开业了。
一切表象都显示,邻家的出现并非典型,但它似乎早就有备而来。
开业前1周,邻家就在新店周边发放了“3天3夜!你敢买!我就敢打折!”的促销传单。几乎所有的面包、甜点、主食以及部分零食都可以享受7~9折的优惠,另外还有满减活动。
事实上,这完全是7-11、罗森等便利店开业导流的翻版。而从门店商品陈列到整体布局,如果蒙住所有显示这家便利店LOGO的地方,根本很难将它与其他外资中高端便利店区分。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邻家不只学会了7-11的选址、开拓新店模式,还在流程决策上比7-11等外资便利店更快速。它俨然想成为从巨头肩膀上跳起的小巨人。但对外资便利店有样学样完全不够,想要跳得更高,它必须在许多方面做得更本地化和创新。
比如网红产品脏脏包,是邻家最早尝试在便利店售卖这类爆款产品。此外,邻家还拥有其他自主品牌商品,包括冷餐、饮料、主食等。这些产品与罗森的便当、7-11的饭团一样,成了邻家的特色产品。
为了提高自主品牌的稳定性,邻家还自建了整套的物流配送体系;成功削减了相当于商品原价10%的物流费用,保证商品价格最优的同时也提升了送货效率。
只有通过这些创新,邻家才能在白热化的行业竞争中迅速建立优势。建立优势的下一步是建立自己的存在感,这个存在感或许就是做更接地气的“便利”店而非小卖部。
因此,邻家门店内都增加了无偿充电服务。此外,洗衣、打印复印、免费卫生间、抓娃娃机、快递代收等多种增值业务,邻家也在不断尝试。“所有的服务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做出的尝试,如果他们不喜欢,我们随时都可以撤掉。”为了提高便利性,邻家还在几个门店旁开了无人店,“并非为了盈利,而是观察无人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进而结合数据对原有门店做出改善,以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3年168家门店,邻家的成就令同行艳羡。可不管是3天3夜的促销活动、可以随时撤掉的增值业务,还是不为盈利的无人店,邻家赢得业内赞誉的同时,也砸进了大量的资金。
专业团队与商业创新的确对邻家成为奇迹有所助力,这毋庸置疑。但拨开光环,不难发现,真正支撑邻家发展的,是资金。
福兮祸之所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便利店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据悉,邻家目前单店平均月租金5万元以上,按168家计算,每月仅房租支出就超过840万元。而有业内相关人士透露,邻家通常会采取加倍给付租金的方式撬走同行的店铺。
并且,邻家每家店员工总数约10人,全职时薪为22元,约有3人同时上班。参考此标准,邻家每月所需支付的员工工资约1 000万元。而这1 000万元仅是店员的薪资,未包含公司总部、区域管理部门等人工支出。如此高的支出,自然对邻家的业绩有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邻家自营门店的模式和自建物流,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做无人店、频繁试错以改进门店服务的尝试,同样是邻家以资金为代价做出的。
以洗衣为例,这个被认为是邻家较为成功的创新项目。邻家主要与大型洗衣厂合作,统一收集衣物后再转交洗衣厂清洗,价格便宜。在邻家洗1件羽绒服的价格仅为39元,而专业洗衣店则为80元左右,留给邻家的利润并不多。
而邻家的主战场北京,是有名的“便利店死地”。由于气候、城市规划等限制,北京市便利店的到客量较低。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北京市内的连锁便利店总数只有1 500多家。想在这样的态势下成长,极强的盈利能力或者融资能力必不可少。
可邻家扩张得太快了。过快的速度,让它还未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只能依靠资本驱动前行。而邻家在运营、业务上对资本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求,这无疑为自己未来的命运埋下了隐患。一旦投资方出现纰漏,邻家将面临随时崩盘的可能。
关于资方背景,CEO王磊始终讳莫如深,仅表示“尊重资方,不公开信息”。
但回看邻家的发展历程,已能隐约窥见投资方的身影。早在2015年10月,一个名为“善林金融北京分公司张娟”的用户发微博称:“善林金融的兄弟公司,邻家便利店开业啦。”当时,正是邻家第16家门店开业。2017年8月21日,邻家第100家分店正式开业,多位“善林系”高管出席剪彩,网络上也发布了相应的新闻宣传稿件。
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担任邻里家商贸有限公司监事的项建安,另一身份为北京万卓智汇商贸有限公司的股东。而后者的大股东高通盛融财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是由善林金融投资。这也坐实了邻家资方的背景。
或许是看到了便利店的高回报,邻家是善林金融投资的第一个便利店项目。王磊说:“投资方要求邻家一年内开出20 000家门店。”
投资方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善林金融在国内具有庞大的集团体系,旗下有多家金融平台,如微美贷、亿宝贷、鑫隆创投、善林宝等等;是一家以P2P模式为主的金融集团。而P2P公司要求的快速回报率与零售这个慢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两者存在冲突,投资方自然不理解。
然而,等到2年后投资方理解这门生意时,邻家的管理团队已经发生了频繁的调整与流失。有趣的是,坊间曾有传言,庄辰超在创立便利蜂之前本欲投资邻家,可听闻其投资方信息后便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善林金融于邻家,除了是金主以外,还像一颗不定时炸弹。
平地一声雷
7月初,陆续有邻家员工发现店里竟然开始缺货,尤其是包子这类鲜食。店里的库存渐渐用完了,公司也没有配货……
这是之前极少见到的。而7月底,邻家公司总部却还在招人,店长、区域经理前不久也才前往总部讨论了中秋节的月饼销售计划。
一切看起来只是供应链出现了瑕疵。
可7月31日晚,所有员工微信均收到了相同的内容“明天不用上班了”。第2天,一则邻家针对供应商、内部员工的声明在网上流出——
邻家即日起将停止总部各项业务,其背后唯一的出资方因故受到上海警方调查,导致公司基本账户与一般账户被银行冻结。公司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真正实现盈利,依旧需要投资方注资经营,靠店铺自身销售收入仍然入不敷出。且目前公司账户已被部分供应商诉讼至法院进行了财产保全,账户资金已被冻结,公司账户内已无可支配资金。
早在4月9日,善林金融的实际控制人周伯云便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自首。周伯云称,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00余亿元,已产生巨大资金缺口致使无法兑付投资人本息。
从2018年6月以来,已有超过100家P2P平台相继爆雷,成百上千投资人卷入其中。邻家,也是善林金融爆雷的陪葬品。
记者多次拨打了告知函中公布的韩磊与贾卫平2位股东的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从4月到8月这段时间里,邻家前期是否已经知晓投资方出现问题,做出了什么补救措施,一切问题都需要答案。
在邻家关店1周后,贾卫平终于站了出来。他表示自己并不参与经营业务,所有细节正在了解中,而大家最关心的供应商维权、员工讨薪等后续问题该如何解决,尚不确定。
但对于邻家,贾卫平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邻家拥有良好的店铺和人员配置,商品供应商也都是现成,找个金主似乎不难。至于接盘价格,“几个亿有点少,至少是在10亿元以上”。
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又像一句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
作为一家时刻学习7-11的本土便利店,供应链和店铺人员配置只是它的基础硬件条件。而7-11另外的核心点,首先是鲜度管理,保证商品的质量;第二是对市场敏锐,适时订货、迅速交货;第三则是店面运营,良好的店面运营会增加购买力;第四则是提供亲切的服务,使顾客享受到购物的乐趣。
这些软实力,如何能在管理权交接中继承和完善下去,才是它估值的另一个参考体系。
今年以来,便利店市场融资消息不断,风口吹得十分热闹。很多创业者看到了便利店的高回报就毫不犹豫地杀进了风口,试图依靠资金支持寻求规模效应。而归根结底,便利店培育周期长的特点注定了不易捞到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