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9月21日,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认为中国信贷长期强劲增长加剧了经济和金融风险。
相较于标普的草率,更多国际机构则是选择基于中国经济的表现给出合理评价,进入9月份,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年内再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之后,多家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态度明显趋于乐观,已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野村证券、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10余家国际机构上调或多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在对中国经济前景预期改善的同时,外资机构也开始唱多中国股市。
当然,多家国际机构转变看多中国经济并非偶然——
经济数据真实可见:2013年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达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7年上半年依然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GDP实际增速达到6.9%。
向好趋势无可辩驳: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动能正在不断形成和扩张,工业由老化供给向中高端转移,经济增长模式中“服务+消费”进一步成熟,中国经济增长含金量不断提高。
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的视野来看,近十年来,季度GDP增长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金融危机后经历了一个深V走势,2012年中国经济开始温和回落,2016年经济止住了下行,改变了持续下滑态势,并且开始温和回升。经济更加健康,结构更加优化,新动能在增加。
从担忧“硬着陆”
到“看涨中国”
到今年6月末,我国GDP增速已经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6.9%区间。
事实上,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类似中国经济“崩盘论”“硬着陆”等言论不绝于耳。2010年以前,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年度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9.3%回落到2012年、2013年的7.7%,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随之而来的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
自2010年开始,国际经济学界与投行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在未来两年“硬着陆”的言论甚嚣尘上。因准确预言美国次贷危机而名声大噪的“末日博士”努里尔·鲁比尼曾在2010年预言“经济增长低于8%,通货膨胀率持续一年高于5%,中国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时间很可能是在2013年。”期间,包括索罗斯、法兴银行等,都在不断唱空中国经济。
2013年5月,标普、美银美林、渣打、荷兰国际、摩根大通等多家国际投行都宣布下调2013年中国GDP增速预期至8%以下。美银美林当月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除欧元区危机外的第二大风险来源。2014年,瑞士银行、美银美林也发布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今年有可能"硬着陆"”。
他们的逻辑是:中国经济的引擎——投资和出口一直运转得不太正常,出口一直在减速,投资主要靠信贷拉动,消费又跟不上。经济增长开始减速,但如果减得太厉害,就如飞行速度过低而失速,飞机就会从天上掉下来。
2015年开始到2016年年初,外界预测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声音达到了高潮。这段时间,包括金融大鳄索罗斯在内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以及不少国际机构,又开始对中国经济表示出忧虑情绪,甚至明显看空。以金融巨鳄索罗斯为代表,在2016年多次唱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