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美国计划对1000亿中国货品征收额外关税。尽管中美都表示愿意谈判,但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在一轮互相反制的关税政策下继续升温。而对一触即发的贸易战,则会令人想起世贸组织(WTO);然而,这个致力于调解纷争的组织,在此刻实际上却是无能为力,也反映了国际合作和全球化已到达瓶颈。
二次大战前夕美国及全球正经历经济大萧条,到处都是贫困、失业、饥荒、歧视。(资料图片)
关税所引发的贸易战影响可大可小。1930年当世界经济略显衰退时,美国共和党人却信奉保护主义,推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向大量货品征收极高关税,并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此举至今仍被普遍认为深化衰退,是导致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一大原因。从结果论,原本想保护的对象没有得益,美国失业率高峰时达25%,另一方面更催化了德国与日本以侵略手段解决经济危机,间接导致了二战。
贸易战对经济影响可以非常巨大,有历史为鉴。在二战后,各国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除了成立协调国际合作的联合国外,也在1947年签署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推动世界自由贸易,避免再起战端。而协定于1995年正式成为我们现今熟知的世界经贸组织(WTO)。
虽然“吃一堑,长一智”,但世贸组织跟其他国际组织有着根本性的毛病:对大国欠缺约束力。面对美国不守协定,世贸即使下了裁决,但美国却无动于衷;即便美国退出世贸,对其影响也是非常有限。世贸的无力,某程度并非它本身的问题。
历史上被认为最成功的一项国际协议是1648年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宗教战争后达成了共识,主张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他国不应干涉的精神。条约内容即便早已过时,但“威斯特伐利亚”精神却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国际秩序的重要条纲。威斯特伐利亚精神的成功,很大程度仍基于“互不干涉,主权至上”这种非合作精神上。
相反,全球合作协议却面对着进退两难的局面。英国著名节目《是,首相》(Yes Minister)中有一句名言“成员越多,就可能引起越多的争议,使之更无效和无力。”国际协议希望增加影响力,只能不断寻求更多的成员加入,但这样做却令协议更难达成共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英国脱欧、欧洲怀疑主义急增,以至于最近的中美贸易战等近年国际大事都反映了,各国对于一体化与合作的深切不信任。
以贸易为例,近年便出现一个倒退的浪潮。各国不再信赖国际条约,积极建立或维持个别的单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拉拢各自同盟形成贸易板块。美国最近制定一系列关税政策,都选择性地给予所谓的“同盟”豁免权。中美两国之间会否发生全面贸易战争虽然言之尚早,但全球化体制正面临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贸易到战略,预示国际形势未来即将迎接新的局面。结合商贸、军事、经济交流于一体的利益板块很可能将会陆续取代目前全球一体化的合作体制。
不过,巨型板块的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零和,也进一步加大包括战争在内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合作,尤其是全球化合作无疑才是达到共赢的重要方向。能否突破全球化瓶颈,将是人类未来重要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