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4月20日表示,美国对中兴下了七年的禁售令,或令中兴进入休克状态,突显中国对进口芯片的依赖。中国一直依赖进口芯片应付内需,因国内芯片制造业的技术残次不齐,即使有制造商成功研发芯片,都难以“落户”市场。不过也有例外,有企业早在十多年前开始研发芯片,至今尚能应付一部分的自身需要,不须完全依赖进口芯片。换言之,制造商的研发与企业的应用欠缺合作,导致效率大大降低。
芯片是集成电路的载体,体积很小,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有运算和储存的功能,应用范围覆盖了军用、民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须用上芯片。
芯片困局始于造假 靠进口、难创新
美国商务部上周宣布,因中兴通讯违反协议并作出虚假陈述,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零部件产品,为期七年。中兴其后表示,此禁令或导致公司进入休克状态。有媒体按中兴年报预计中兴最多只有维持两个月的芯片库存。事件揭发了中国芯片十年来颓靡不振的状况。
华为在今年2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夕发布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美国一直担忧华为等中国企业会主宰5G技术等新科技领域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指,2015年中国进口芯片超过2000亿美元;2016年已达2300亿美元,比原油进口金额高出一倍;迄今更连续两年超越原油进口,去年的进口金额超过26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中国目前的芯片需求量占全球的50%,但国产芯片只能满足约8%的需求,可见,中国在芯片上非常依赖进口。2017年底工信部公布《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指出,目前高速率光芯片(高端芯片)只有3%是国产,其余主要依赖美国供应。
继12年前的“中国第一芯”造假风波后,企业对国产芯片丧失信心,即使有制造商成功研发出中高端芯片(如文一科技拥有多个知识产权,多项技术在中国、美国、欧洲都有申请专利),但都难以被企业采用,让芯片研发不能落实到应用层面,有碍技术进步。
21世纪初是个人电脑普及的开始,中科院计算所决定先在内部研发中央处理器(CPU),龙芯应运而生,不到一年就花了1000万研发出龙芯1号芯片。2006年汉芯造假案曝光,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借助汉芯1号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让外界重新审视中国芯片行业;继而波及龙芯,龙芯先后卷入专利纠纷和抄袭风波,使其疲于应付,进一步让芯片行业举步维艰。
研发芯片各自为政 合作不足
美国的英特尔(Intel)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除了因为自身拥有30多年的技术,还有巨头“盟友”——微软,双方互惠互利之余,又能各取所取。英特尔提供硬件研发技术,而微软就是软件应用平台。微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升级系统,而系统须配合新的硬件性能,迫使用户升级硬件,英特尔则适时地升级硬件,让微软的系统和软件运行更流畅。
反观中国,这类型的商业合作可算是少之又少,研发出来的芯片无法应用于产品。反而有企业选择自行研发并应用于自家推出的产品中,例如外界猜测会被美国发禁售令的华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于2004年自主研发芯片,2009年研发出第一款芯片智能手机,至2014年成功研发麒麟芯片,并应用于华为手机中,跻身高端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其研究经费以百亿计算,前后秏时十多年,才能成为继苹果和三星后,全球第三家有能力生产芯片又同时生产手机的厂商。
可见,目前中国的芯片业市场,有研发能力的做制造商,手机企业就自行进口芯片,又或以“一条龙”作业:企业同时担当制造商,自家研发及应用芯片,形成各自为政的“乱局”,制造商不能从应用层面中得到问题反馈,改善技术,从而陷入技术差又无法改善的恶性循环中,让市场流失。
设跨工商界部门 提高生产机制效率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固然要提升国产芯片技术,但国产芯片是否真的如此不堪呢?其实又未必如是。如上述提到,有制造商研发出高端芯片并取得欧美专利,即代表国产制造商有能力、有技术研发出芯片,虽然这只是占一小部分的芯片,但若以政策扶植(如注资制造商以支持芯片研发),加强企业与制造商合作,相信可提高国产品牌芯片供应。
中国要为芯片业重整旗鼓,设立跨界别的部门,加强工商合作,制定由研发到应用“一条龙”的产业政策。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性质与中国发改委相仿,但运行的机制不同,以提高民间经济活力、对外经济关系顺利发展为目标,建立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合理调配利用资源”的“高效率”生产机制。
中国过去主要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公布相关的政策文件,文件大多强调加快研发步伐,而忽视了工商合作,导致研发结果难以过度到应用层面。因此,组成跨部门机构,主导相关产业政策救“芯”,强化芯片制造的应用层面,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