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 大数据造假下,电影行业的“泡沫”还能撑多久?

大数据造假下,电影行业的“泡沫”还能撑多久?

2018-05-18 09:06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互联网视阈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好片子不重视,流量片横行其道。

2018年5月9日,证券日报一则《豆瓣刷分产业链解密 一部电影刷到6分只需要5500元》,令人不得不想起之前淘票票《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一时间,豆瓣和整个电影行业顿时成为舆论焦点,电影评分和票房造假问题引发网友热议,就连人民日报都发文评论此事。

豆瓣刷分事件虽然最后以豆瓣的自辩不了了之,但却挑动了人们长久以前紧绷的神经——数据架空的情况下,所呈现的国产电影市场,是真实的繁荣,还是一场美丽的泡沫?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数据统计,200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仅为33.27亿元,而仅仅十年之后,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几乎翻了十七倍,电影总产量更是从460部上升到970部,翻了一番。

特别是在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间,无论是在总票房还是电影总产量,都呈现出国内电影行业整体蓬勃发展的现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仅2018年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收入达到202.17亿元,直超北美,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这一系列的数据无疑都在告诉我们,中国的电影行业正处于上升期,但是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又存在多少“水分”呢?

2006年—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增长表

2007年—2017年电影总产量增长图

一部电影的诞生过程,往往涉及到制片商、发行商、院线、影院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完整的电影产业链,也包括制片、制作、发行、放映、衍生等多个环节。电影产业制作链的上中下游,在过去的十年之中,无论是市场还是盈利,都有着飞速的发展。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为追求数据好看、营造出虚假繁荣以获得切实利益的“造假”,却是层出不穷。

上游:耗资天价打造五毛特效

电影产业的上游,往往由制片商和发行商共同把控。在电影的制作筹备期,电影的质量取决于导演、主创人员、剧本、相关场地等等因素。而电影的关注度,却是更多的来自于流量参演明星+知名IP改编剧本的联合打造。

有些电影前期的宣传口号不乏“斥巨资”“倾力巨献”“全球第一步”“3d特效”等等字眼,但是当观众满怀期待走进电影院后,得到的却是满载的失望。去年上映的由唐七同名IP改编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本身便带有书粉等“自来水”。再看宣传,有“刘亦菲”、“杨洋”等自带流量的主演和“斥巨资”的口号。在电影宣传阶段,微博等平台上几乎都有关乎此的热搜。回归电影本身,片方则称,剧中的200多套衣服均为纯手工制作,而片中出现的2600多套兵器也是专门定制。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还原“四海八荒”,更是50位概念设计师历时5856个小时设计了2000多幅气氛概念图,2345个特效镜头后期制作时间长达15个月。

但是,当观众们走进电影院后,却深深地感受到了欺骗。剧中杨洋饰演的夜华炒面片段更是被嘲为三生三世十里炒面等等造型车祸现场,毫无逻辑的剧情,也成功地“赶跑了”众多粉丝。

中游:水军泛滥的豆瓣与微博

而电影的中游阶段,则贯穿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了。在这个环节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的发行环节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营销方面,它是电影营收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电影发行商必须在这个环节做好影片推广营销的制定,并实施以及与各大院线合作。

在中游环节,国内电影营销团队往往会为盈利而采取线上后期控评和无下限炒作的手段。一般来说,观众选择观看一部电影,大多会通过网络渠道看“安利”,而线上控评的模式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通过微博水军和豆瓣水军来控制评论,从而营造出作品“好评如潮”的现象,以此引诱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方式,对于国内电影行业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三人成虎,在庞大的数据面前,不明真相的受众被虚假的好评吸引而掏钱观看。这样一来,电影制作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目前来看,电影营销团队雇水军的重灾区主要在于微博、豆瓣两大平台。

微博造势通常都是电影惯用的一个营销方式,但近年来这一营销模式也是经常被诟病的。空降热搜一直都是让许多微博用户对此深恶痛绝的事件。但是即便在一众骂声中,这种现象依旧没有减退的热度。从《泰囧》、《1942》到《十二生肖》等等,哪一部没有离开水军。

某平台上有关“如何对一部电影进行炒作”的回答

在国内电影行业,豆瓣平台的电影评分是有一定分量的。任何观众只要看完一部电影,都可以在豆瓣上面进行打分。但是看没看过这一标准,平台是很难判断的。因此,许多电影营销团队以及相关网络水军公司正是看上这一点。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豆瓣刷分一文,目前虽以豆瓣单方面回应有反刷分机制而减去一部分热度,但正如一名微博网友所说,用真号刷出来的分其实是难以辨别的。

正如上文提到的,即使是烂片,但通过豆瓣与微博的双控,包装够华丽,依旧可以获得高票房的收入。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诸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等电影。宣传的出发点本身是正面的,为的是让作品让更多观众知晓。但是宣传变控评,这种过分的甚至变质的宣传方式,使电影脱离了其内涵的本质,那还是电影吗?

下游:注水的亿元票房俱乐部

在下游阶段,以院线和电影院为主,电影通过影院售票给观众,因此电影行业受影院和屏幕数量影响较大。

中国的“院线制”于2001年起在国家行政引导下起步,引入市场化机制,由院线直接对接发行制片单位,确立了院线为电影 发行放映的主体渠道地位。这使我国电影产业链的利益以院票房收入为主,利润在于产业核心环节(制片方、发行放映方等)以票房分账的形式进行分配。这也就意味着,一部电影是血本无归还是盆满钵满,都要取决于票房。电影上映之前进行宣传是常见的营销手段。

最近票房大卖的《复仇者联盟3》,在电影开始拍摄时,它的营销推广就没有断过。并且在电影的不同阶段,营销团队采取的宣传方式也不一样。但是如果平常的手段不能满足电影制作方的资本需求时,票房造假开始大行其道。最常见的便是国内的电影发行商们开始借助网络数据企图以此牟取暴利。这也是国内电影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去年,就有网友在爆料称在12月15日凌晨,猫眼APP上《奇门遁甲》的票房数据,与其他平台统计数据严重不一致,不仅数据相差较大,而且还疑似出现了凌晨买票房的“票房注水”现象。

例如在今年五一档《后来》热播之后,微博帐号“@电影票房”的一则微博成为事件的导火线。在他发出的截图显示,武汉所有万达影城共出现4342张退票,东莞的万达影城则有2800张退票状。大量的退票背后便是对观众的公开的宰割。

这件事不禁让《后来》制作方陷入僵局,就连售票平台猫眼和淘票票都陷入被质疑。而淘票票则通过发布微博澄清《后来》的售票数据的确存在无法合理解释的异常。

其实如果影片预售阶段,这种虚假购票后退票的行为已经涉及严重的涉嫌商业欺诈行为,理应严厉追责。那么现在,事件的热度下去了,似乎这件事很快就会被人忘记。但是,下一次就不会再有这种票房数据造假事件出现吗?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就不会再出现吗?

在国内电影行业不仅存在造假现象,也有时常挤压优质电影排期的情况出现。例如今年春节档,据猫眼专业版信息显示,大年初一《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西游记女儿国》《红海行动》四部影片便已经挤占了约90%的排片率。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许多优质的电影往往就这样被“挤走了”。2016年上映的《百鸟朝凤》,豆瓣评分8分,好于73%的剧情片。但是它真正引起受众注意的却是制片人方励下跪事件。方励在微博开启了直播,聊起该片幕后的各种不易,末了竟下跪磕头,恳求院线经理在接下来的周末为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且不说制片人这种做法是正确,但这一跪多多少少是一个电影人对国内电影行业多少心酸与无奈。

这些年来,国内电影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在上中下游皆可造假的电影产业链,我们凭什么相信这场繁荣不是一场泡沫?这些年火了一个“大数据”,于是受众开始对大数据有莫名的执念。许多电影制作方正是瞄准了这一点,于是打造出一个由大数据构成的“泡沫”现象。

但是,难道我们真的要凭借这些虚假的“泡沫”去打造我们中国化的好莱坞吗?纵观国内的电影行业,不少好电影一直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在我们国内也是存在不少优质有底蕴的优秀电影的,但通常因为资金有限或者宣传不到位等原因,这些片子往往被忽视甚至直接被无视,有的甚至连排片的机会都没有。

好片子不重视,流量片横行其道,大数据普遍造假下,国内的电影行业的“泡沫”还能撑多久呢?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

人妻系列 美丽人妻 人妻系列 美丽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