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的风从2017刮到2018,银行、信托、地产私募、资管,这类房企曾经倚仗的融资渠道,大门正在逐渐关闭,门槛也越抬越高。
房地产的天变了。
去杠杆的风从2017刮到2018,银行、信托、地产私募、资管,这类房企曾经倚仗的融资渠道,大门正在逐渐关闭,门槛也越抬越高。
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多少带着些戏谑成分,但没了资本的“加持”,即便是最能扛的房地产也不得不紧急调头转向。
2018年的房地产融资环境到底有多难?深处行业的人或许更有直观感受。8月中旬,在北京团结湖附近,市界(ID:newsseeker)和置地通董事长李强深聊了一次。置地通主要的业务是为房企提供融资服务。
在整个交谈中,“难”这个字眼,频繁被李强提到,“几乎所有通道类融资阀门都关掉了,市场上没钱。”我们采用自述的形式,呈现与李强聊天的精华内容,试图还原一场房地产江湖正在经历的风起云涌。
1、中小房企:融资像做梦
最直观的感受体现在“重游”距离北京有40分钟车程的永清楼盘。
去年5月份去的时候,天津、北京的投资客拿着号码牌、排着长队,场景热闹非凡。而今年再去,售楼部一位顾客也看不到,成交量直接变成零,同比下降80%、甚至90%以上。
售楼部的一景只是房地产反应出来的表面现象,房企真正所面临的危机远不止此。拿公司业务来说,我一天要见2-5家房企,聊的都是同一个话题,缺钱和找钱。
最近,青岛的一家房企找到我。在此之前,这家房企已经见了上百家资方,谈了一年时间都没能融到钱。
这家房企的项目位于青岛红岛经济区,区域位置不错,地价也便宜,只有市场价的一半。当时他们拿地的资金也是从市场上找来,一共融了两笔资金,一笔是年化15的成本,另一笔是18。现在光利息就超过一个亿,感觉快要维持不下去了。
▲ 红岛经济区规划效果图
房地产开发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快速周转、快速找钱、快速拿地、快速开工建设以及快速销售。
青岛这家房企就比较尴尬。拿地的资金不是自有,拿完地后又没有钱来支付后续开发的施工款项,所以项目迟迟未能开工。
一个房企的资金链如果不能持续连接,这意味着将产生高额的财务成本。而青岛这家房企正是很多中小房企的真实写照。
不同的是,青岛这个项目地理位置较好,还有一定优势。很多位于邯郸、石家庄、保定、德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就没有这么好命,即便房企具备二级开发资质、土地证、抵押物,还有近10个楼盘的经验打底,我们也能难帮忙找到资方。
对于房企来说,只要能融到资,融资成本高点也没关系。我接触过的房企里面有将融资成本开到24%。
这家房企早年因为棚改拿地比较便宜,但因为没钱开发,项目一直闲着没动工。一直这么拖下去,项目可能就要赔钱了,所以他们很焦躁,想要尽快找来资金,运转起来及时解套。不过可惜的是,目前他们的资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样的项目太多了,数不胜数。对于中小型的开发商来说,融资就和做梦一样。
2、金融机构:没钱
房企之所以融不到钱,是因为市场上没钱了。几乎所有通道类融资阀门都关掉了。
一方面资金面缺少资金;另一方面,政策面去杠杆,不让资金往房地产行业流。地产是杠杆推动的行业,没了杠杆,投资就没钱,规模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首先,从你拿地的资金就给你把这个“水龙头”关死。
以前很多房企拿地的钱不是自己的,可以跟金融机构借,或者通过层层融资通道过来,但房企仍是拍地主体,这个叫拿地配资。是房企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
但是现在这种做法不被允许了。房企的拍地资金要查汇款单、追溯资金来源。一旦查出是金融机构,钱就会没收。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这种需要拿地配资的房企,一般是不太愿意接触的。这种做法在市场上也基本绝迹了。
房企融资的整个过程都在收紧。信托,要“四三二”(即《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四证齐全,项目中房地产公司至少要有30%的自有资金,融资方至少有2级或以上的资质);私募地产基金,16个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合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天津、福州、武汉、郑州、济南和成都)不让做;非热点城市,明股实债、债券类的产品不给备案。
即便是四证齐全,你可以做开发贷。现在很多银行实施总额控制,开发贷没有额度,一样不给放贷。像我了解到的,廊坊银行、沧州银行这类地方性银行都不给放贷额度了。
对于资方来说,政策没有限制的方向就是真股权。像开发商一样,全程参与、自负盈亏。
而对于房企而言,要么自己有很多钱,要么还有别的融资渠道。上市公司可以发公司债;在境外平台融资;从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融资。比如,租赁住房REITs、资产证券化。今年房企融资也多以这几种形式出现。
最近,一个金融机构的朋友找到我,手上一堆项目,想来让我们给他找钱。他们做的很多都是百强内的主流房企,但现在融资大环境这样,也不太好做。
我们公司合作的资方有几百家,现在大家都没钱。不光没有钱,“金主”在投资上也变得更加谨慎。
以前资方只管出钱,对企业主体的要求并不高,区域龙头可能也做。但今年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在筛选上会要求“百强”、主体评级在AA以上、资产负债率较低或现金流比较好的房企。
3、地王成“坑”
房地产投资和股市投资很像。两者对周期的把握都非常关键。
股市投资叫择时选股,如果等大家都炒上去,你再买,那你就高位站岗了。地产的投资周期也是一样,地产开发是一个蛛网模型,我们从买地到形成销售,可能3-5年一个周期。如果你认为大家都炒上来了,房价高、地价高,因而看好市场去买地,那很有可能高位站岗。
2016年、2017年两年,很多房企在这“栽了跟头”,以至于到了2018年“百强”房企名单公布时,不少排名靠前的房企名次大幅下滑。高价地王占用大量自有资金是重要原因。
过去的一两年时间,你重仓京津冀去拿地,严重的现在很有可能就动弹不了。
此前天津的房价几乎没有动弹,直到2016年一年翻了一番。大批房企奔赴天津拿地,甚至包括距离市中心40公里的塘沽区。
2016年3月,位于塘沽区的远洋城成交均价为8576元/平米。然而7个月后,金隅股份以57.5亿元的总价拿下天津空港经济区三宗住宅用地,楼面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着实在让人费解。
▲ 天津塘沽区
另一个“重灾区”是南京。前几天我研究江北新区,2016和2017年,金地、保利、绿地等房企都拿了很多高价地,当时楼面价近2.3万。然而今年5、6月份,江北新区的一块地才拍到1.3万的楼面价,降了整整一万元。按照现在南京的备案价限价来说,这些项目全都做不了。
普通地块尚且如此,地王就更难受了。像今年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市场土地流标共796宗也是一个道理。
房企对拿地周期的把控太重要了,如果说房企对政策和市场没有吃透,战略布局跟市场是有偏差,可能会出大问题。
4、破局
在这样一个融资大环境里,我们怎么去破局?
短期之内,日子肯定还是挺艰苦的。只能说,对于房企,你怎么去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市场环境。
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一味的高杠杆,一路高歌猛进,反正从政策来讲,短期内是不会放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整个市场的融资环境不好,限制多、风险技术高,资方标准提高,主动投资意识会淡化。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金融机构今年在转型。比如地产基金,原来做债权的,现在就不做债权了,改做股权。自己把地收过来,找团队去开发,或者委托给知名房企。
但房企传统的融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就是越来越难了。这也反应在我们公司的业务调整上。
置地通是面向B端客户的地产投融资垂直服务平台,以地产投资、地产融资、地产租售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为房企、金融机构、资产交易方提供专业规范的投融资服务。
我们长期合作的资方有500多家,基本上国内做地产各个阶段融资、配资的我们都有合作。但受大环境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融资类项目投入的资源和精力也会少了很多。
从融资内部来说,我们也是有侧重的。比如,拿地配资,现在我们就不会去做了,无论你是百强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非标债权融资,我们也少做。需要重点考察主体资质、看项目好坏。
另外我们的思路也在做转化。过去债券融资能够解决的项目,我们会和客户去沟通寻求结合点,通过“融资+代建”的方式合作。
对于缺钱、有地的中小型房企来说,以现有的资质,可能过去金融机构认可,但今年不认可了。那为了增强你的主体信用,你可以跟碧桂园、万科等头部房企去合作,用他们的成本管理、规划、设计、销售,打他们的品牌,这样资方认为风险系数降低了,也许会给到你融资。
而对于想要冲规模、资金充裕的头部房企来说,也是愿意和中小房企合作的。他缺少土地储备,相当于是以这样一个形式去拿地,自然也就愿意承担部分项目的开发成本,只要你让渡部分股权,或者交由他操盘。
话说回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对于居民部门还是对于企业部门,杠杆高了,都势必会产生泡沫。
我把房子放在那里,比我工作几年要来钱快,所以大家都会去投机。企业也是这样,我不用自己的钱可以把这个项目干起来,或者我虽然投入了,但是投资回报率80%,甚至达到100%,那么大家都会疯狂的去追捧这种投机行为。
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艰难,只是在回归了它本来应该有的健康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