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万0295亿美元,较3月底上升204亿美元,增幅为0.7%,为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回升,背后还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第一是跟实体经济的恢复有关,尤其是外贸的恢复。实体经济在稳定复苏,并且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工业用电量等数据都显示实体经济还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第二是跟外汇政策管理有关。其实,外汇管理政策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市场的情绪比较偏激,外管局和中央政府梳理了有关外汇管理的一些规定,所以大家换汇的情绪就得到了平抑。”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4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继续向均衡状态收敛,外汇供求趋向基本平衡;国际金融市场上,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总体升值,资产价格有所上升。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推动了外汇储备规模回升。
外汇局:多重因素推动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趋向稳定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速回升,一季度经济增长达6.9%,比去年第四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其他各项经济指标都有所好转。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相对平稳,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受此提振,企业购汇更趋理性,市场主体结汇意愿有所增强。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基本面将进一步发挥稳中向好的基础性作用,人民币汇率预期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向均衡方面发展,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趋向稳定。谭雅玲认为,站稳3万亿关口,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应对外储规模的波动过度敏感。
谭雅玲说:“外汇储备是用于保障实体经济发展,规避金融风险带来的影响。外汇储备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所以我们的外储如果有所减少,大家不要过于敏感,因为外储减少可能是跟政策和战略因素有关;同时,我国外储也存在增加的可能性,我们看到,外储跌破3万亿美元后,很快就回来了。”
央广短评:3万亿本就不是指标线,外储波动要理性看待
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继续稳定在3万亿美元左右。回看近年来外储规模的变化,2014年第二季度末,我国外储规模逼近4万亿美元大关,占到了全球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那时,不少人觉得外汇储备太多了,成了负担,要减少一些。而到今年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六年来首次跌破3万亿美元,当时,又有人担心外汇储备少了,不够用了。
其实,外汇储备是一个连续变量,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下,外储规模上下波动,都是正常的,无须特别看重所谓的“整数关口”。更没有必要把3万亿美元当成了指标线。客观来讲,无论是从绝对规模上,还是用其他各种充足性指标进行衡量,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都是充裕的。再加上我国经济仍在保持中高速增长、财政状况较好、金融体系稳健,这些基本面都没有改变,这些有利因素都将支持人民币继续走稳走强,也将促进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之上。
如今的中国,整体经济实力雄厚,自身发展也进入了积极融入全球的新阶段:一方面,“走出去”成为一种趋势,“藏汇于民”有着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这也在客观上降低了我国对外汇储备本身的依赖。
面对外汇储备规模的上下波动,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与其只盯着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化,不如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在不断提高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上多下功夫,从而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