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注水还不是最让人担心的。
1、有趣的地区经济数据
在十几年前的九十年代,当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对经济数字产生了好感。那个时候是没有网络的,要想获取GDP数字都要从报纸或者杂志上获取,查询起来很不方便。
大概2000年以后有了互联网,查询经济数字更方便了,渐渐的就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1:首先,中国各省的GDP相加,总是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总量数字多几万亿人民币,而且每一年都是如此,这个相信大家每年都会看到媒体报道,这个并不是新闻了。
再进一步,我们深入到每一个省,如果把中国每个省的各个市统计的GDP相加,会发现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各个市公布的GDP相加,总是比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总量更多。
以四川省为例,2016年四川全省加起来34752.81亿,公布的全省GDP总量32680.5亿,全省加起来比全省高了2072.31亿。
当然,这种现象,地方官员解释说是重复计算,例如公司注册地在北京,但是实际业务在湖北,比如三峡集团,那么GDP会发生重复计算。似乎说得通。
2:但是第二个现象就很难说的通了,那就是90%的省份的经济增长率都会比全国经济增长率更快。2016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增长为6.7%,但是呢,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速最慢的是这7个:吉林6.9%、河北6.8%、上海6.8%、北京6.7%、黑龙江6.1%、山西4.5%、辽宁-2.5%,经济增速低于全国的只有三个:黑龙江、山西、辽宁。
三个省拉低了全国经济增长率?这个是难以置信的,毕竟三个省的经济体量加起来不到全国10%。实际上,近几年还算好了,2008~2012年间,全国各省上报的经济增速和国家发布的总体增速两者之差始终保持在2%,直到近几年才重回1%以内。
所以嘛,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是有问题的,而且这个问题,绝不只是一两个省,为什么呢?
就拿上面的数据来说,2016年全国31个省市,只有3个比全国增速低,很明显至少有10个以上的省数据是有问题的。
2、水分背后
当然,我国的各省份经济数据有趣之处在于,有的省份想方设法则往高了报,有的省份则是往低了报。哪些省份会往低了报呢?交钱给中央比较多的省。
下图来自《经济参考报》,根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做的表格。
广东省经过普查,发现GDP多了2800亿元,遥遥领先全国;浙江多了400亿;上海也多了600亿;北京更是多了1800亿;
当然,2004年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以外,大多数省份经济总量在普查后还是有所上升的,但是有12省的GDP在普查后出现了缩水,这12个省的数据都是有问题的。
按理说,经济普查会发现以前没有统计在内的隐形经济,总量应该是增多的,但是有12个省份普查之后总量反而减少了,所以中国各省地方数据注水的规模,从十几年前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就可以一窥一二,数据有问题的省份绝不会仅仅是两三个。
实际上,在普查之前,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相比,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相当于中国西部地区十一省一市的GDP总量。这里面的水分绝不会是两三个省造成的。普查后12个省的数据缩水就是例子。
所以,地方统计数据的造假,注水,瞒报,中央显然是很清楚这个情况的,所以在统计全国数字的时候,都是单独进行统一核算,各省上报的数字只是参考,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各地均派驻人员进行直接数据采集。
当然了,往高了虚报的省份,早晚是要露馅的。
中国作为一个大集团,怎么可能几十年所有子公司全部经营状况良好呢,还是要靠中央统一指挥,通过转移支付和定向投资来扶持落后省份,通过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直接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保持其经济增速。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继辽宁自爆统计作假之后,内蒙和天津终于也开始自爆经济数据作假了。
问题来了,天津滨海新区的GDP占了天津的56%,这滨海新区一下子挤掉了30%的水分,那2017年天津市GDP不得大幅下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