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央行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本次报告上来看,大体有几点超预期的变化:
其一是:从此前的“把握好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改为“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已经把“去杠杆”去掉,回到“调结构”。
其二是:“削峰填谷”这个关键词这次也去掉。
博览研究员认为,把去杠杆改为调结构,反映出当前监管层对于宏观杠杆率的态度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也即是由去杠杆转向“稳杠杆”。
从过去三年来看,货币政策在转向稳健中性之后,整体流动性压缩,无论是从房地产健康稳定长效机制来看还是从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压制来看,主要市场的流动性都出现收缩。特别是高杠杆领域都开始逐步退潮降温,金融投机的空转现象开始出现好转。
伴随着2017年企业盈利能力的回暖,整个宏观杠杆率的增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
根据央行的测算,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50.3%,较2016年上升2.7个百分点,比2012-2016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年均涨幅收窄10.8个百分点。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此前423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从本次货币政策报告上来看,整体基调大体延续423政治局会议的方向。
近期我们可以看到的是4月CPI同比1.8%,再次回落到“1时代”。除了4月猪肉价格同比跌至-16.1%的水平之外,从民间商品大蒜的价格来看,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历过2016年被形象地称作“蒜你狠”的价格高峰后,今年的大蒜价格却“狠”不起来。4月份,全国大蒜平均批发价每公斤5.44元,同比下跌59.9%。个别产区大蒜价格一度跌破十年来最低点。
除了CPI之外,从中国的核心通胀率来看,当前也基本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环境下再继续压缩宏观杠杆率,制约流动性的话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虽然外围美联储仍然在快速加息通道,但是在外汇大体维持稳定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做的倒不是急于跟随外围加息,相反考虑到后期外汇占款可能部分流失,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中国有必要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来维持经济的韧性。
12日,官媒刊发专家文章指出“由于2018年4月份已经调低法定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年内或许仍有0.5个百分点至1.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基于423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思路,后期央行货币政策上虽然主体基调仍然维持稳健中性,但是相较于过去一两年来看,流动性出现适度放松,进一步降准投放流动性的概率仍然较大。所以,从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内容看,短期有利于刺激市场对流动性改善的预期,中长期来看,流动性边际改善会是大概率事件,整个金融市场的潜在流动性有望增加。
金融股预期改善,机构抱妖受阻后,金融股或有戴维斯“双击”利好
而在流动性改善预期之下,随着货币政策在执行层面从“去杠杆”转向“调结构”,后期对于金融股而言,也会改善基本面的投资逻辑。对于金融股在短期的修复机会需引起重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当前市场来看,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虽然此前定向降准、政治局会议提出“扩内需”,但是我们看到整个金融版块并没有走出明显的反弹,而资管新规超预期延期也并没有较大程度地刺激到金融股。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在于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未结束之前,市场资金仍倾向于在妖股中抱团取暖,而不愿意涌向金融股。但是从上周的走势来看,随着交易所开始“捉妖”,对妖股特停,对“柚子”进行重罚,资金的风险偏好开始大幅走低。
而在愈来愈浓的MSCI资金入市预期之下,接下来伴随着名单的公布,恐高之后的资金将大概率回流到监管阻力较小的低估值蓝筹之中。从近期的市场走势来看,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上一周超级品牌指数反弹5.27%,出现了妖股与白马股集体大涨的局面。
相比之下,金融指数上周只微涨1.13%(同期上证指数反弹2.34%)。所以资金在短线追高抱团妖股受阻之后,转向低估值蓝筹的资金,对比蓝筹白马股和金融股来看,金融股既有估值优势又有政策利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