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终于要上市了。
四川简阳的张勇,技校毕业没多久在家乡开了一家小火锅店,对面美发店的姑娘舒萍因为经常来吃火锅,成了他的女朋友。再后来,1994年,张勇、舒萍和张勇的技校同班同学施永宏、施永宏女朋友李海燕,四人一起开了一家火锅店,起名海底捞。24年后,海底捞已经成为中国及全球最大的中式餐饮连锁品牌。
张勇
海底捞今晚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上市。招股书显示,已双双加入新加坡籍的张勇、舒萍夫妇合计持有海底捞62.7%股权,为控股股东。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5年收入为57.57亿,2017年达到106.37亿,复合年增长率为35.9%。海底捞2015年利润为4.1亿,2017年达到11.94亿,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最近三年海底捞进入快速扩张期。2015年拥有112家餐厅,2017年底达到273家,目前共拥有餐厅320家,其中内地296家,24家位于台湾、香港及海外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等地。
招股书显示,2017年海底捞新开业98家餐厅,其中多数在下半年开业,差不多一周能开三家新店。2018年海底捞打算再开180-220家新餐厅。
海底捞每间新餐厅需要800-1000万投资,由于大规模开店,海底捞2017年资本开支达到15.18亿。不过,海底捞疯狂开店也是因为其火锅店是一门极好的流水生意:一般1-3个月达到盈亏平衡,大多数餐厅6-13个月能收回投资。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一线城市的火锅店平均单店日销售额超过15万,在三四线城市超过10万,整体平均日销售额达到14万。一线城市每个顾客人均销售近100元,也就是每家店平均每日招待超过1500人。
最近三年,海底捞火锅店的平均翻台率从每天4次,稳步上升到每天4.5次、每天5次。最近三年,同店销售额年均增长达到14%左右。
招股书称,火锅在中国中式餐饮市场占有最大市场份额,2017年为13.7%。其中,川式火锅又占火锅餐厅市场的64.2%。中国2017年有60万家火锅餐厅,预计2022年达到89.6万家。火锅餐厅市场规模2017年为4362亿,预计2022年达到7077亿。
海底捞建立了一系列产业链关联公司,包括蜀海集团、颐海集团、蜀韻东方以及微海咨询等。
2017年,其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81.7%,其中多为关联企业。
海底捞火锅店的成本架构中,原料成本占约40%左右,员工成本占比2017年为29.3%,其餐厅全部为租赁,所以房租占比较低,去年仅为3.9%。
2017年,海底捞在房租上仅花了4.15亿。一般海底捞会和物业或房主签订5-15年长期租赁协议,其中每2-3年加租。此外,海底捞也和很多房地产公司订立长期战略协议。
海底捞现金流极好,此前被认为上市并不积极。招股书显示,其去年底流动资产为11.56亿,2017年经营现金净额达到14亿。
不过如果海底捞打算大规模开店,按照每家店800-1000万、2018年开200家店左右的规模,今年就需要16-20亿的资本开支。此前有消息称海底捞计划上市融资6-7亿美元,现在看来基本与其今年的资本开支水平相符。
海底捞的关联公司、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2016年已经在香港上市。
海底捞的竞争对手呷哺呷哺早已在香港上市。财报数据显示,其2017年营收规模为36.6亿,约为海底捞的1/3;净利为4.2亿,同样约为海底捞的1/3。
呷哺呷哺主营台式小火锅。数据对比显示,2017年呷哺呷哺的人均顾客消费为48.4元,是海底捞的一半,翻台率为3.3倍,低于海底捞的5倍。
海底捞单店平均年营收约在5000万左右,而呷哺呷哺的多数小火锅店营收在300-500万,呷哺呷哺高端精品店“凑凑”单店营收约在2500万。
目前呷哺呷浦的市值为150亿港元,30倍市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