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罗单车着实火了。先是爆出哈罗单车在一年半内逆袭摩拜和ofo成第一,日订单量超过两者总和,这惊呆了一群看客。姑且不考虑数据的真实性,紧接着在5月31日晚,永安行发布公告称,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以14.68亿美元整体估值对永安行低碳(永安行共享单车与哈罗单车合并后的主体)增资20亿元人民币,占股比例上升至36%,为第一大单一股东。
哈罗单车最近动作频繁,似乎暗示着共享单车领域,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稳固?背靠阿里这棵摇钱树,哈罗单车逆袭的进程会加速前进吗?未来又将是谁的天下?我们静观其变!
经历了疯狂入局、资本大量涌入、市场叫好、倒闭潮、并购、押金难退等等一系列事件和风波后,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共享单车的风潮已经慢慢退去,如今行业已由前期的快速扩张过渡到了平稳增长的阶段。从共享单车出生到现在,整个行业都经历了什么,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共享单车的生与搏
据媒体公开的消息,从2016年9月起,“共享单车”这一名词在大众视野中出现,以其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痛点的阳光形象,加上绿色环保、轻便高效的出行模式赢得了社会的好感和政府的鼓励支持。如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短短数月就生长迅速,迅速蹿红。
其实早在2015年9月7日,ofo作为全球第一个无桩共享单车出行平台在北京大学开始正式运营。ofo小黄车首创了“无桩单车共享”模式,为用户带来了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轻便、高效的出行体验的生活方式,有效解决了都市人群短途出行难题,也让更多人开始接受和养成绿色健康的新出行理念。
2016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上线,共享单车之风正式刮起。2016年10月,ofo走出校园,涌向大街小巷。
2016年下半年,资本如潮水般涌入,行业迅速升温。2016年9月到2017年5月,共享单车入局的高峰期出现。9个月内,共有包括小鸣、小蓝、悟空、酷骑等超过44家共享单车企业入局,平均每月共计成立超过5家。截至2017年底,共享单车行业入局者已超过70个。
首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自2016年10月以来,共享单车在我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共享单车渗透率指数(渗透率指数反映共享单车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一年增长近8倍,2017年3月到6月涨势尤其突出,7月以后渗透率指数增速放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共享自行车的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快速扩张,市场竞争愈加激烈。2018年国内共享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178.2亿元,增速达73.3%。到2020年,国内共享自行车市场规模或将突破300亿元。
2016-2020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走势预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用户规模方面,共享单车成为2017年下半年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显著的互联网应用类型。截至2017年12月,共享单车国内用户规模已达2.21亿,占网民总体的28.6%。用户规模半年增加1.15亿,增长率达到108.1%。2018年国内共享自行车用户规模将达2.98亿人。
2016-2019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走势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如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先入局者又得更多钱者,得天下的几率会大很多很多。
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间,共享单车正值融资热潮。8个月内,共享单车行业共计融资33次,月均融资超过4次,月均融资金额近20亿元。截至目前,共享单车行业融资共计数百亿元。
在这其中,摩拜、ofo显然成为了资本最为青睐的赢家。据统计,两家公司融资金额不相上下,分别吸纳了超百亿资金,总占比超过行业整体融资额的85%,迅速靠资本占领行业地位。
有了资金的加码,摩拜、ofo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掀起了新一轮城市争夺战。在最短的时间内,投放更多的车来获取更多的用户,这正是两个巨头快速布局快速进攻的关键策略。
截至2016年底,ofo、摩拜共计投放量分别为80万、50万辆;截至2017年7月,ofo、摩拜投放量迅速增加到650万、600万辆,而此时全国共享单车累计投放量约1600万辆。两巨头占比超过了总投放量的78%。
相比之下,曾经位居第二梯队的小蓝、小鸣单车,投放量分别为70万、40万辆。体量相差之悬殊,成为了共享单车玩家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活跃用户占比来看,2017年ofo共享单车在超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活跃用户占比分别为26.9%、59.9%,摩拜单车在超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活跃用户占比分别为29.2%、56.2%,两巨头在一线城市及以上的活跃用户已占到了近九成的比例。
经过几轮回合后,共享单车的半壁江山基本被摩拜、ofo、hellobike(哈罗)所占据着。从公开披露的融资信息来看,摩拜单车累计获得约12亿美元融资,ofo融资额约为14.5亿美元左右,永安行旗下的hellobike宣布获得蚂蚁金服领投的3.5亿美元D1轮融资。
共享单车进入洗牌阶段
市场终归回到理性。发展到2017年6月,共享单车的洗牌期开始了。
2017年夏天开始,共享单车企业陆续开始倒闭。2017年6月,成立仅5个月的悟空单车因资金断裂倒闭,拉开行业倒闭潮的序幕。7月,南京町町单车传出跑路;8月,小鸣单车陷入押金危机;9月,酷骑单车传出被收购;11月,小蓝单车宣布由拜客出行代运营。
据统计,截止目前有35家已倒闭或停止运营,另外有近20家濒临倒闭,其中大多数名字还不为人所知。
2017年底,共享单车的倒闭潮很快波及到了上游供应商。自行车供应商迅速跌落谷底,幸存的供应商在挣扎求生。陆续传来的噩耗,让自行车供应商们变得恐慌。共享单车企业一旦倒闭,供应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车子生产出来,货款却拿不到。
倒闭潮的出现,终究核心原因是因为融资失败或资金链断裂问题。由于后入局的玩家难以再通过融资对抗已经占据行业领先的摩拜、ofo,再加上自身的运营和投放成本过高、技术创新不足、盈利模式不明确,注定了在这场大战中草草收场。
经过了一轮轮厮杀,共享单车发展也证明了,在这个需要长期烧钱,极度依赖投资的行业,能否在竞争中存活下来,除了胆识、运气,还取决于你的靠山是否足够硬。
倒闭潮及行业竞争浪潮过后,押金难退、共享单车“坟场”问题也不断出现。墙倒众人推,共享单车问题受到了媒体的批判及有关部门面临的治理和规范难题。
据《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统计,去年累计投放单车共2300万辆,覆盖200个城市,但由于企业倒闭、无人回收等原因,使得不少单车被废弃。有研究机构称,我国目前废弃共享单车数量已超百万辆。而在共享单车“坟场”,更多的则属于乱停乱放被管理部门所收缴扣留的单车。被扣单车本应由企业领回,但据调查,企业认领单车积极性往往不高。因为有些共享单车本身价格不高,容易破损;罚款加上运费,取车成本让企业得不偿失。
共享单车的出现,曾给出行市民带来巨大的方便,但随着时间推移,破旧的单车随意停放,损坏的单车被扔置花坛、树下、桥头等等,甚至出现共享单车“坟场”,给单车的经营者、使用者、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难题。
行业的疯狂生长和扩张,使得以北上广深等为代表的一、二线共享单车主攻城市,单车数量早已超出城市承载范围。2017年8月,交通部等10部门发布共享单车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合理规范共享单车企业投放数量。截至9月15日,全国已有13个城市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北上广深和人口较多的一二线城市悉数叫停单车新增投放。
相对于一二线城市的遍地开花,三四线城市还在等待企业的“跑马圈地”。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企业将战略中心转向了三四线城市。
2017年12月4日,哈罗单车宣布完成3.5亿美元的D1轮融资,投资方为蚂蚁金服、威马汽车、成为资本、富士达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洗牌阶段,哈罗单车能拿大额融资,证明其“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的打法和策略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市场前景,得到了资本的认可。
此外,海外市场对于共享单车行业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以ofo小黄车为例,目前已经进入美国、泰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超过250个城市。摩拜也已进入包括美日韩德意等在内的共计12个国家。
野蛮生长过后,共享单车企业该如何良性发展?
从2017年开始,共享单车“坟场”就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如今,共享单车“坟场”不仅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存在,而且不断向二线城市蔓延。大量被废弃的单车不仅占用公共空间,还造成巨大浪费。共享单车风口渐冷,盈利途径仍不明晰。如何在“速度与激情”过后,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管理,让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能让出行环境更加有序,是很多城市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方便与秩序”或许为共享单车企业良性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词。需要对现有的共享单车更好地管理与维护,坚持精细化运营。
众多业内专家都纷纷建言献策,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表示,未来共享经济应该是发展和规范并重。在政策方面,倡导各地政府实施开放包容的管理政策,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合理规划投放量,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切实维护好用户权益。
在企业方面,要加强数据的挖掘利用,精准匹配供需,提升单车利用率,配合政府管理好单车停放。此外,要构建个性化的用户画像,并基于此探索新型盈利模式,促进营收增长,实现企业盈利。
在投资机构方面,当前行业发展仍存较大空间,投资价值大,但也要避免出现你追我赶的投资战局面,防止投资泡沫化。
就目前的市场格局来说,摩拜、ofo和哈罗单车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摩拜和ofo虽然还在收押金,但面对哈罗“誓将免押金进行到底”的势头和市场份额不断被侵占的现实,在一定时机也有可能调整对策。无论这些企业如何发展,最终想在市场上长久存在,就必然回归商业本质,持续赢利做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