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跨出这个栏
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伟大导演”评选榜单上的唯一华人……带着这样的成绩和光环,李安的每次出场都会成为焦点。
2013年华商韬略出版《华人智造者》一书并首次写李安的故事时,他刚以身心疲惫为由,请辞美国新剧《暴君》的导演工作。
消息传出,很多人以为他会休息一阵子。但他终究还是没有停下来。不但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把新的步伐迈得史无前例的大,大到重新定义了电影。
又是编剧又是导演的李安,素来被认为是拿捏故事与情节的高手,但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故事不再是重点,情节也不是,那一次的重点,是形式、是视觉、是体验、是观看本身,是人类第一次有了这种形式的电影。
这是李安想要的,是他故意的。
自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确定了每秒24帧(一幅静止图像称作一帧,每秒收录24帧连拍图像组成连续影像构成电影)的拍摄技术以来,电影的艺术表达不断翻新,数码也取代了胶片,但每秒24帧的标准却长期没变,直到今天依然被全球电影人普遍遵循。最近这些年,新技术的不断兴起与普及下,一些对电影革新有使命的人开始站出来突破这个老规矩。素来以“保守”形象示人的李安,则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2008年,李安从20世纪福克斯接下《少年Pi》的导演任务,这是一个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的故事,也是包括《哈利波特》导演阿方索·卡隆在内三位世界名导都不敢啃的硬骨头,但李安大获成功,还以3D来了个技术大转型。
当时,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阿凡达》还未上映,3D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李安也是第一次接触3D和数字电影,但他毅然发起大挑战,将《少年Pi》拍成了3D,而且拍出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卖出5.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百大电影之一。也是拍摄《少年Pi》的过程中,李安深感24帧传统标准撑不起3D,深感“电影要变了”,继而对电影的未来作了很深的独立思考。与他所见略同的人还包括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和詹姆斯·卡梅隆。前者在2012年底做出了每秒48帧的影片——《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后者则放出消息,要用48帧甚至60帧去拍《阿凡达2》。李安对杰克逊和卡梅隆告别24帧的创新勇气点赞,也默默进行着自己的探索。探索的结果就是,他接触到了每秒120帧,这种当下最高,“会逼真得跟实际看到的一样,而不再是一部电影”的新技术。
这个每秒120帧把李安折磨得不行。他想把它做出来,告诉观众电影可能要这样了。
接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剧本后,原计划拍摄《拳王阿里》的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纠结:“是留在电影世界(不超过当时最高的卡梅隆的60帧),还是搬出电影世界(去做最高的,没有任何人做的120帧)。”李安想做120帧,但他顾虑重重,不敢贸然行事。首先必须慎重的是120帧是否能成功并且有意义?因为全世界都还没人这么做过,即使一向大手笔的卡梅隆最多也只做到60,而且还只是计划。
更现实的是如何赢得投资方的支持,全球的电影院都还停在24帧的水准,比如中国就只有两家影院可支持120帧的播放,这意味着即便120帧是对的,也无法让要做120帧的超额投入在票房上获得相应回报。最终,李安还是决定去冒险——拿着自己的名声、人脉、才华,以及过去在电影界的所有积累去赌博、去挑战,去做120帧,去给电影一个新定义。
冒险一搏的动力来自他对电影未来的使命。
他看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视台及电视厂商,在千方百计地革新技术争夺观众,也认定电影必须从观看体验上进一步革新,才能继续保持它的优势。
他说,120帧的最高技术他看到了,他不确定这种让电影“不再是一部电影”的改变是不是真正的未来,但他没理由不去拍出来,不去试一下。剧本也给了李安做120帧的刺激。
改编自同名畅销书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19岁参加伊拉克战争,被媒体追捧成国民英雄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应邀在感恩节的美式足球赛担任中场表演嘉宾时,脑中不断涌现战争情形的故事。李安认为,以每秒120帧的技术去拍摄,将能最真实地展现战争的残酷、恐怖,以及其中的人性……
一个导演试图去推动整个电影业的革新,而且前途充满未知。这是一个有点自不量力的赌注,也是一个精明的成功者不会打的赌。但李安认准目标就忘记自己是谁的憨劲儿上来了,他非要去赌,非要赌这么大。
“跟他拼了。如果不好,被全世界的人骂,被同行说你在搞什么鬼,我都会甘愿。”接下来,便是带着憨劲儿克服一系列的拍摄困难,领着一整队被自己逼上独木桥的人在迷雾中航行。李安形容整个过程是terrifying and exciting(令人惊惧且兴奋),且常常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但“一个目标下去了,就没有办法回头。”只能是“哄啊,鼓励啊,威胁啊,一直拍下去。”
李安说:“24帧就像是天堂乐园的一个栏杆,如果跨出去了大家就都不知道怎么办。”
但他是很相信电影,也很相信改变的人,如果知道了有个跨出去的办法(突破24帧),他就没办法假装不知道,而是一定要去找答案,即便很多问题都是未知也要去找——“先有个梦想,然后再想现实上该怎么解决,具体问题等到发生后再解决。如果想那么多,看别人的成败去做,就永远不会走到前面。”最终,李安踏了新世界(120帧),完成了那一大步,也是电影业的一大步。
无论结局,先跨出去;不论收获,先去耕耘,这也是李安一贯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