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小微企业融资难:说到底中国还是人情社会
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其中99%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他们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是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基本盘。但受限于传统的信贷模式,小微企业先天缺少能令银行满意的征信条件,中国60%以上的民营企业和90%的个体工商户没有银行贷款记录。包括微众银行的微业贷在内,中国金融界正在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寻找新的可能性。我们期待,随着这些尝试的迭代,金融与实业的双轮会驱动中国经济以更有活力、更健康的姿态前进。
在东南亚做橡胶生意的华人,会把人分成七等,商业待遇逐级降低。第一等是近亲,第二等是远亲,第三等是同族,以此类推,最后一等是非华人。每个等级,买卖时的条款不一样,借贷时的利息也不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是歧视吗?不是限制自己的生意范围吗?
经济学家戴融(Janet Tai Landa)研究发现,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因为华人在东南亚政治、社会力量不足,受到的司法保护也不足,面对充满风险的日常交易,这种区别对待恰恰可以维护自身利益。在寻常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不得已用上非常手段。这种人情与歧视的运用,其实随处可见——直到有一天,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