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什么样的城市只涨房价,不涨GDP?
曾经我提过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在未来有没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年轻:有没有年轻的人;有没有年轻的钱;有没有年轻的产业;有没有年轻心态的政府。
有了这四个年轻,城市就会充满活力。而这四个年轻的背后,涉及的一个名词是“营商环境”。
最近,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排名,其中有些数据在意料之中,比如深圳、上海、广州、北京、重庆继续保持在前5名。但也有些数据让人出乎意料,比如营商环境排名前10的城市中,出现了一个不起眼的中部城市——长沙;而东南沿海的明星城市——厦门,它的营商环境排名居然被昆明、贵阳等西部城市超越了。
那么为什么长沙的营商环境在进步,而厦门的营商环境在恶化呢?
首先来说说长沙。
这两年中国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打得非常火热,可是相对于武汉、西安、成都、杭州、深圳等城市,长沙在抢人方面并没有特别高调;抖音等软视频社交软件的兴起带火了一批网红城市,长沙显然也没能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回到城市经济的基本面,长沙在过去几年里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数据统计,去年长沙的GDP第一次超过了1万亿人民币,跟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平起平坐。长沙每1000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为103个,超过了北京和上海。长沙的常住人口是792万人,持续人口净流入,增速是3.57%,位于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也就是说,长沙的经济总量、市场主体注册新增数量和存量、吸引人口流入方面都排在了全国前列,这些跟长沙在新兴产业发展和扶持年轻人创业等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除此之外,长沙在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房价却一直是温和增长,最中心的地段也不过1万多元/平米,大大减轻了年轻人买房的压力。
跟长沙相比,厦门的处境却刚好相反。
去年厦门的商品住宅已经达到了4万元/平米,超过杭州,房价收入比排在全国第一,达到了29。房价收入比指的是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之比,它反映的是房价水平和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举个例子,一对夫妻在厦门想买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按单价4万元来算,房子总价是360万元,而夫妻两人年收入相加是12.5万元,那么房价收入比就是360÷12.5=28.8。也就是说,这对夫妻大概要29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下这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