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 股票-30年前台湾股疯:东亚模式宿命

股票-30年前台湾股疯:东亚模式宿命

2019-03-29 08:58  来源:虎嗅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虎嗅网

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3月29日讯:进入2019年,全球股市迎来一波强力拉升。在我A股民醉心于炒作工业大麻、边缘计算等题材之际,台湾加权指数也悄然重回万点大关。相比于大陆投资机构和媒体的群情亢奋,宝岛台湾的同胞股民们似乎显得云淡风轻。


如今的台湾股市成熟稳重,外资持股占比超过40%,但这般岁月静好的模样,却是由当年无数血汗和金钱浇灌而来。


三十年前,台湾社会用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癫狂,演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股市行为艺术,5年25倍的指数狂飙和8个月暴跌80%的魔幻现实,令对岸的A股相形见绌。三十年过去了,台湾加权指数至今仍未突破当年12682的最高点。


昔日遍布台湾岛大街小巷的券商营业部,如今早已物是人非。用来解释那场史无前例的孤岛疯狂的,不应该只有贪婪、从众、失智这些庸俗名词,还应该有东亚模式、产业升级、蒙代尔三角、资产负债表衰退等宏观经济的隐喻。


昔日彼岸的大众癫狂,亦为今日此岸的覆车殷鉴。


1. 奠基


一生推崇慎独自省的蒋介石,对内战的溃败感到羞愧难当,他将自己的反思与总结陆续写进日记《反省录》中。外交稚拙、军事涣散、党争倾轧,都被视为内战失败的关键所在,而真正让蒋介石如鲠在喉的,则是“误用宋子文一人”,最终招致金融、经济的全面崩溃[1]。


“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成为退守台湾后,蒋介石的执政思路,他要以“政治经济成果为反攻大陆恢复民国之基本武器”。


国民党撤至台湾后,长期的党争偃旗息鼓:桂系阎系全无根基、政治系分崩离析、CC系黯然失意,昔日掣肘的党内元老死的死,降的降,退的退,蒋介石终于等来了对党政进行彻底改造的契机,通过政治清洗和组织重建,台湾经济全面改革的人才制度基础逐步奠定。


改革的第一位关键人物是陈诚。这位黄埔系出身的将军,历经北伐抗战,既有杀伐决断的果敢,也有从善如流的气度,更难得的是清廉自律,因此虽然打仗水平一般,但仍然深得蒋校长信任。1949年初,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为国民政府铺设后路。


彼时台湾仍处于落后的租佃农业社会,全岛农业人口占比超过60%。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户平均承担70%的佃租,劳作辛苦,生活困难。参加过数次剿共的陈诚深知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推出了三七五减租政策,即强制要求农户的承租田赋不得超过总收成的37.5%。


三七五减租政策的推广立即取得了成效,农民们的生活条件大为提高,大米产量也随之上升,这坚定了陈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的决心。1950年3月陈诚正式出任台湾“行政院长”后,顶住台湾地方士绅的反对,强行推进土改,打响了台湾经济改革的第一枪。


台湾版的土改分为两个步骤:公地放领和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领,指的是农户只需缴纳十年的田赋,就可以从当局手中领取土地,台湾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受惠,陈诚也因此受到台湾百姓的拥戴,被亲切的称为陈诚伯。但政府手中的土地毕竟有限,大部分土地还是在大地主手中,土改的第二阶段,就是直接向地主征收土地。


当时不少官员主张强征,但陈诚还是主张保障地主利益,他创造性地采纳了技术官僚的意见:用国营企业的股票和发行债券的方式从地主手中换地。这一方案相当于将国营企业私有化,违反了“三民主义”中“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的原则,遭到党内的强烈反对。


在蒋介石的坚定支持下,陈诚强力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政府用十年期年息4%的债券和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农林、台湾工矿四家最优质国企的股票从地主手中回收土地,再转售给当地的农民。1953年“耕者有其田”政策顺利完成,台湾从小农经济迈向工业化。

陈诚、宋美龄、胡适视察农田,1953年,中国台湾


陈诚、宋美龄、胡适视察农田,1953年,中国台湾


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岸同时在进行着土改,截然相反的方式令历史的长河在这里分岔。


在工商业不发达的台湾,股票是个陌生的概念。不少地主深感吃亏,甚至将股票以三折价格出售。但也有部分地主通过股票建立起对工业的认识,投身产业。汪辜会谈的倡议者辜振甫,家族本就是鹿港的大地主,在土改后逐渐成为台湾水泥的大股东,奠定了台湾一代巨贾的地位。


从大陆带来的黄金和美国的慷慨援助,成为台湾工业化的启动资金。但在走向现代化之前,台湾人民也需要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土地改革将国企私有化掀起了全岛大讨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台湾经济到底怎么走?立法委员会和一些三民主义学者,坚信计划经济是民生主义的要义所在;改革派和经济学家则相信,民营企业可以释放社会活力,自由经济更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1953年的这场大辩论与二十五年后大陆的那场风暴遥相呼应,思想的解放从来都是发展的前提。


在台湾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尹仲容和体制改革的总倒逼师美国的力挺下,台湾民营经济开始异军突起。时任台湾“财政部长”尹仲容四处奔走,呼吁改革,用管制的手段来推进去管制化。美方则动辄以切断援助为要挟,将市场经济、现代化管理等资本主义理念灌输给台湾官员。


最典型的案例是台湾试图扶持塑料工业时,原本准备扶持国企台湾碱业,美方坚持反对,要求选民营企业。尹仲容顺着台湾银行的客户数据,找到了账户里有500万台币存款的王永庆。王永庆颇有胆识,一口答应下来,走出尹仲容办公室才拉着专家问[1]:“Plastic是个什么东西?”


伴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外贸管制放松,国企有序退出,台湾经济开始迎来腾飞,台塑集团、新竹玻璃等一批民营企业逐渐成长为世界级的卓越公司。


进入六七十年代,在人力和制度的双重加持下,台湾轻工业高速崛起,进入进口替代时期。1971年台湾消除了贸易赤字,成为贸易顺差地区,变身外向出口型经济。跻身亚洲四小龙后,台湾又实施“十大建设项目”,兴建了铁路电气化、核能发电厂、高雄化工等项目,解决了发展瓶颈。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

人妻系列 美丽人妻 人妻系列 美丽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