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白拿”作为京东“白条”的同门师弟,现如今因一份网络曝光的文件《关于商请京东“白拿”业务定性的函》而引发广泛关注。京东金融于1月初悄然下线京东“白拿”的行为,反而让事件更加疑点重重。不少消费者认为,可能自己遇到了一个假“白拿”。
网曝函件露端倪 京东“白拿”疑违规
2月17日,网上传出一份名为《关于商请京东“白拿”业务定性的函》的文件,文件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提请银监会、证监会、工商总局,以及北京、广东两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京东白拿”有关业务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定性。
《函件》指出,京东金融及相关方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下称广金中心)的主要问题包括“广金中心(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涉嫌未经核准擅自公开发行证券”和“京东金融涉嫌承销未经核准擅自公开发行证券”。
京东金融方面无辜的表示,此次纯属“招黑”。公开声明称,没有收到过央行的所谓《文件》,对坊间流传的这份文件,表示很“震惊” 。然而,记者注意到,京东金融已于1月初悄然关闭了旗下“白拿”频道。
尽管之后业内人士证实,这只是监管机关各个部门之间内部沟通的一个咨询文件,而非准备公开宣发的定性文件。从法理上看,并不具备最终定性资格。但是,此份文件的流出,还是引起了业内的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京东“白拿”本身的确存在业务定性不明确问题,此文件绝非“空穴来风”这么简单。
此“白拿”非彼“白拿” 涉嫌误导宣传
“白拿”是京东金融于2015年8月18日上线的一款金融创新产品,融合了网购商品和网上理财。前身是“0元购”。打着“赚钱购物,全场白拿”的口号,让其看起来极具诱惑力。但是,全场的东西真的可以白拿吗?
其实不然,根据约定,用户需购买一定数额的定期理财,来换取相应的产品,等于将收益前置。从交易架构来看,京东“白拿”实质是将三笔金融交易与一笔商品交易捆绑为一个交易组合。业务实质为,消费者在京东金融平台上购买广金中心发行的理财产品,消费者通过信托贷款购买白拿商品,以理财收益偿还信托贷款。
然而,购买了理财产品的用户,没有清晰的获知自身需要承担的“白拿”的隐藏风险,有专业人士表示,“白拿”业务未向用户合理提示或警示,应注意相关风险。
虽然顶着电商和金融之间的跨界创新产品的头衔,但是作为产品入口和销售平台,涉嫌误导欺诈和商品交易误导宣传的罪名,业内认为,其实京东“白拿”这波并不冤。
公募无牌照 私募大拆小不合规
除去对用户涉嫌误导欺诈,京东“白拿”产品还有一个更大的争议点,便在于对产品定性上的模糊不清,导致涉嫌所对接的理财产品将“私募”产品“公募”化的问题。
据了解,广金中心的管理发行的“京穗月月盈七号理财计划二”,分多期发行,单期产品持有者人数不超过200人,每期产品单独备案。认购起点金额为人民币100元。
“白拿”借道广金中心,由消费者直接购买广金中心发行的理财产品,单是这家广金中心就没有“一行三会”的批准,不具备金融机构的资格,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此外,京东集合了消费者的理财款,购买了广金中心管理发行的“京穗月月盈七号理财计划二”,这个产品便有了私募嫌疑。
京东白拿如果定义为“公募”,则并无牌照,而如果定义为“私募”,可又不符合投资单只私募基金不少于100万元金额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涉嫌违规。
另外,广金中心的管理发行的“京穗月月盈七号理财计划二”中,100元的金额显然远远低于集合资金信托、私募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各种私募产品,但却又约定了单期产品持有者人数不超过200人。所以该产品还被业内人士指出,存在私募产品大拆小的问题。
由此可见,京东“白拿”此次虽有金融电商创新产品的名义,但其实质上借道广金中心,涉嫌规避私募不得公开募集的监管要求,涉嫌误导欺诈和商品交易误导宣传,涉嫌对私募产品进行大拆小等等,都是导致其悄然下线,整顿调整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