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最新消息,股权质押爆仓、债务危局、股价腰斩......一系列困局下,卖壳求生,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无奈的选择。
最为夸张的便是,金一文化大股东的“一元卖壳”,而更令市场关注的是2018年最积极的“买壳人”:国资。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1月1日以来,已有近16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22家上市公司的接盘方均为国资。仅9月上半月,便有6家上市公司计划向国资转让股份、控制权。截止9月17日,国资公司成为了A股控制权交易中最重要的买家,上述22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超过1330亿元。其中,20家市值不足百亿,有12家公司市值不足50亿元,有8家公司市值低于3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2家上市公司股价全部下跌。其中,8家公司股价直接腰斩,16家公司跌幅超过30%,可谓惨不忍睹。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意味着国资买下“壳资源”变得更为容易,且国资进场的时间点主要分布在6-9月份。
“卖身”苦衷一:5位大股东逼近爆仓
国资密集“买壳”为何出现在6月之后?自6月份之后,沪指跌破3000点,进入2时代,众多中小市值个股下跌得尤为惨烈,这一波下跌中,不断传出大股东股票质押爆仓危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3464家公司存在股东质押的情况。其中,整体质押比例超过50%的“红线”的公司145家,整体质押比例超过70%的公司为15家。
身负股权质押的重压,上市公司大股东无奈之下,主动寻求出让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机会,国资此时入场,无疑将获得很好的收购机会。国资买壳的22家上市公司中,21家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的情况,比例高达95%。
而且,9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占持股比例已高达100%,质押比例超过90%的竟有13家,占比接近60%。其中,金龙机电(002721)、盛运环保(300090)、豫金刚石(300064)、腾信股份(300392)、金一文化(002721)在股价腰斩之后,超高比例的股权质押不断拉响“爆仓”警报:
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超过90%,一旦遇上极端行情,股价不断下挫、腰斩,大股东将不得不面临“爆仓”的警告。其中,盛运环保股价早已跌破平仓线,因股权全部被司法冻结,暂时不会被强平。其他4家上市公司股价正在逼近平仓线,大股东纷纷寻找“救命钱”:卖身国资。其中,金一文化于7月25日发布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上海碧空龙翔以1元的转让价,将73.32%的股份转让给具有国资委背景的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
虽然,国资仅花了一元买便拿到了上市公司控制权,但并非这样简单,海淀国资承诺将根据上市公司情况,适时提供不低于30亿元的流动性支持。据悉,金一文化最新的负债总计为120.2亿元,负债率为67.87%。2017年经营性现金流为-16.65亿元,已连续4年为负。目前,这一交易方案已获得国资监管机构的批复。
“卖身”苦衷二:资金链危局
股权质押比例逼近100%背后的无奈是,民营大股东们的资金链都非常紧张。
据一位被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董秘称,主要还是资金问题,今年银行对于民营企业放贷明显收紧,资金链非常紧张。若国资能顺利入驻,在缓解上市公司流动性的同时,等于给上市公司做出背书,将在银行授信方面将获更多便利。
8月23日,深陷债务危机的民营煤炭巨头---永泰能源(600157)公告称,控股股东永泰集团与京能集团签署了《战略重组合作意向协议》,京能集团将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资产注入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永泰集团的绝对控股。
京能集团是北京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若重组成功,永泰能源的控股方将由民营资本转变为国资。转让控股权的背后,永泰能源已经连续出现了2次债券违约:7月5日,15亿元的短期融资券未能按期进行兑付,实质违约;8月27日,另一个1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再度发生违约。上述违约的债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永泰能源存续债券15只,合计金额144亿元。其中,2018到期的债券3只。
永泰能源2018年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永泰能源负债总额为79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3.18%。其中短期借款达138亿元,长期借款超过165亿元,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则不足57亿元。
永泰能源,仅是陷入流动性困局的众多上市公司中的一家。
“我们手上大概有几十家上市公司正在谋求控制权转让,主要原因是大股东出现了流动性问题,亦或是上市公司本身的流动性出现了问题。”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表示。
国资“买壳”潮的喜与忧,今年“卖身”给国资的上市公司中,尽管大部分都存在股权质押、流动性等风险,但也不乏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7月,海淀区国资委入主的三聚环保(300072),其营收、净利润均实现9年连续增长;9月,深圳市国资委斥资6亿元拿下控制权的怡亚通(002183),系中国首家上市供应链企业,2017年营收已突破680亿元。
为何国资在2018年突然掀起了“买壳”潮?招商证券称,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主要出于2方面的考虑:一种可能是,为未来旗下优质资产证券化进行储备,推动混改,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优质资产保值增值;另一种可能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某一特定的新兴行业,这类公司往往属于初创型,且有较大融资压力,但未能达到上市要求,买壳后,国资公司可利用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新兴资产的上市。
其中,第一种可能性下,国资买壳后的动作是非常值得期待。在A股持续下跌的2018年,国资大举入场,选择壳资源的目光明显放在,行业前景好、市值小、且盈利能力尚可,但大股东暂时面临股权质押爆仓、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国资可以低成本完成收购;另外,大股东在流动性危机下会积极促成交易。但值得警惕的是,并非国资入住上市公司,便万事大吉。一些国资公司并非资金实力雄厚,其本身杠杆率已经比较高。而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没有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而且,不排除上市公司存在的隐形债务,一旦新大股东进入,便要为其提供担保、质押等。如此一来,国资新股东的债务就会大幅攀升,将会给对国资公司带来较大的债务压力。
更多股票资讯请关注财经365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