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嘉诚没卖掉的百佳,为何换上了永辉、腾讯的“马甲”?
在股票大跌、备受外部质疑的腾讯,进行了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后,再度携手永辉往零售棋盘上“落子”。
今天(10月25日)下午,屈臣氏集团、永辉及腾讯举行联合发布会宣布,三方组建新合营公司“百佳永辉”,并将整合屈臣氏集团旗下百佳超市,以及永辉超市在广东省的商超业务。
北方的朋友可能对百佳比较陌生,简单介绍下,百佳超市是长江和记旗下屈臣氏集团全资拥有的附属品牌,同时也是香港两大连锁超市之一。李嘉诚曾想出售百佳,却因价格未达预期,而没将它卖出去。
此次,三方联手成立合资公司,除了给人一种“强强联手”的视觉之外,还能换个角度观察,我们也能看到李嘉诚的“长和”是在曲线脱手百佳超市的大陆业务。
百佳,请换上永辉、腾讯的“马甲”
昨天(10月24日),永辉已经发布了相关公告。
永辉将其持有100%广东永辉股权及100%深圳永辉出资置入合资公司,估值 6.23亿元,占股 50%;百佳中国则将置入96.67%广州百佳股权及现金 1899万元,估值5.02亿元,合计占股 40%;腾讯以现金1.25亿元增资,占比 10%。
(新公司股权情况)
新公司将由独立团队日常管理营运。具体业务方面,永辉和屈臣氏集团将会分别把旗下广东地区“Bravo永辉超市”业务、旗下中国“百佳”与中国“TASTE”品牌,共计70余间门店注入“百佳永辉”新公司,未来所有店铺均使用“百佳永辉”品牌。
新公司董事会由 6 名董事组成,永辉超市有权委派 3 名董事,百佳中国有权委派 2 名董事,腾讯有权委派 1 名董事。董事会设一名董事长,由永辉超市委派的董事担任。
广州百佳、江门百佳、东莞国贸三家公司的法人均为臣氏集团首席营运总监倪文玲,虎嗅·高街高参查询启信宝显示,在倪文玲名下有6家百佳品牌相关公司,其中四川百佳、武汉百佳、上海百佳三家都是已注销的状态。
这意味着,百佳在大陆的业务仅剩广东三家公司,这次合作后,大陆的百佳超市品牌将全部变成“百佳永辉”。
看似一场三方力量的联手:两家老的零售公司把广东业务装进了新公司,而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在做科技赋能零售的装饰,但单从百佳角度来看,就犹如换上了永辉与腾讯编织的“马甲”(此前,双方合作已有“卫星仓”项目)——智慧零售,期待着焕发新春。
百佳心酸史:李嘉诚想卖,却没卖掉
说多了,都是泪——李氏家族早就不想要百佳了。
1984年,百佳超市进入深圳蛇口,开设了内地首家超市门店,成为首家登陆内地的外资零售商。要知道,蛇口工业区正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借助李嘉诚的背景,百佳超市坐拥各种资源,让同行难以望其项背,但百佳在内地的表现却一直水土不服。
例如上海市场,1994年10月份,百佳超市在上海开设了首家门店,定位中高端超市,但是2000年年初,百佳超市却将14家门店以“一元钱”的价格转给了顶顶鲜超市;2006年年底,百佳超市卷土重来,首次在杨浦区国和路开出大卖场业态,然而两年后,百佳超市国和购物广场又悄然停业; 2011年年初,百佳重新规划,以高端超市TASTE品牌在上海古北地区新开一家门店,但是最终在2012年5月份还是没能逃出关店的命运。
百佳在上海的“三进三出”,正是百佳在中国发展坎坷的缩影。最初百佳超市以小型门店切入市场,90年代开始逐渐加大门店面积,在1999年增加了10000平方米的大卖场业态。而在90年代,外资的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本土的永辉、物美都是靠大卖场快速跑马圈地,百佳在学习调整,但晚了。
(百佳与惠康在香港二分天下,加起来市占率曾超过8成)
这与百佳的基因有关。香港地方不大,也使得百佳超市的门店也都是小店,百佳做大型业态的经验不足,而且在香港,百佳与惠康两个品牌近乎垄断,经营压力比不上内外资混战的内地市场。2010年年初,百佳超市曾对外宣布,今后将不再开设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而将专注于发展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的超市,回归自己擅长的小业态。
大陆市场打不开,电商又在蚕食传统零售的生存空间,香港市场也已见顶,据香港经济通通讯社报道,2012年百佳共有345家连锁门店(内地的62家),不过收益总额为217亿港元,仅占集团整体营业额的5.5%,加之超市利润一向不高,李嘉诚有了卖掉百佳的心思。
2013年7月,华尔街日报爆出了百佳超市寻求出售的消息,当时“和黄”多次否认,但随后,百佳超市正式由屈臣氏集团变更为和黄新成立的香港百佳公司(后者仍是屈臣氏的全资子公司),并要求要求员工由屈臣氏转签百佳。李嘉诚"甩掉包袱"是无可厚非的,不过他出售百佳,却被解读为撤资香港的表现,引发香港朋友们的强烈不满。
这场“百佳竞购”大戏历时三个月,2013年10月18日,“和黄”公告称暂停出售百佳。在多家财团出价未达预期的背景下,百佳超市出售计划最终泡汤。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内部人士称,“李嘉诚已放话,此事到此为止,现在百佳要继续加速落实增长策略,尤其是专注于中国内地市场。”
事实则是百佳在内地市场业务逐步收缩,2014年9月退出云南,2016年3月退出成都,将业务收缩到以广东为主的南中国区。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会长冉立春曾认为,百佳在程度孤军深入,门店最多时只有6家,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采购话语权并未掌握在自己手里,“退出成都的真正原因是亏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