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药业作为国内制药企业中制剂出口的排头兵,在18年遇到了缬沙坦黑天鹅事件。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华海缬沙坦事件的过程,体会一下当时的心情,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展望一下后续发展。
缬沙坦事件
7月5日,欧盟EMA公告,华海药业供应的缬沙坦原料未知杂质中发现极微量的基因毒性杂质亚硝基二甲胺(NDMA),并据此在成员国召回使用华海药业供应缬沙坦原料生产的药品;
7月7日,华海药业披露《华海药业:关于缬沙坦原料药的未知杂质中发现极微量基因毒性杂质的公告》后续不断召唤欧盟原料药以及美国的原料药和制剂;
7月底和9月中旬,FDA和欧盟分别对华海的川南原料生产线进行了GMP检查;
9月28日,欧盟和美国都出具了华海药业川南基地的原料药出口禁令;
其实简短的缬沙坦事件发展时间线,并不能概括身在其中的华海投资者波澜起伏的心情。
1、事件初期阶段:在首次公告发现缬沙坦杂质的时候,大家还在逐字分析公告内容,“华海自己主动发现并上报”“业内采用相同工艺,含有杂质具备共性”,并不断分析判断,到底是偶然个体事件,很快就可以过去并恢复,还是会蔓延到其他沙坦类?
2、现场检查之后阶段:获得信息就是FDA出具了483的报告(缺陷项报告),欧盟现场检查是口头交流。
3、18年中报:我们可以看到华海计提1.7亿减值,确认了1亿利润损失,包括已发原料预期退回、美国缬沙坦召唤费用以及美国的库存。但是没有包括欧洲制剂召唤后,作为原料药企业应承担部分;也没有包括后期可能的诉讼。
4、出口禁令:9月底华海等来的不是整改报告的意见答复,而是直接的出口禁令,把华海主要的原料药川南基地下了出口禁令。也导致十一国庆过后,一开盘就是连续5个跌停,加上后续的一些跌幅,股价一口气下跌50%,真正把缬沙坦事件演化成黑天鹅。
缬沙坦事件总结:华海缬沙坦事件是我们做投资非常值得总结的一个事件,从我的角度可以给大家以下经验
1、做逆向投资或者说抄底原则:要去判断事件最坏的情况会出现什么状况,而最坏状况下股价会如何表现?在华海缬沙坦案例中,大家对于最坏状况其实是没判断准确的,或者说最快状况是持续恶化的,缬沙坦欧洲召回→美国召回→生产线整改→其他原料都无法出口+制剂化产品也无法出口。市场对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不断下调预期,也带动股价不断下滑;
2、事件判断的不确定性原则:我们做投资的逻辑推演,只能根据当是知道的信息做判断,而实际情况,有可能是信息不完整,也可能是接受误导信息,总而言之我们可能做出一些,后视镜看来,错误的结论。譬如说“华海说杂质是自己发现,而不是被动检查出来的”,那么逻辑推演中,华海是否要提高缬沙坦质量标准,从而垄断行业供应,就可能成为逻辑判断结论之一。又譬如说“印度等其他企业也召回缬沙坦原料”的信息,也印证了“行业共性,而不是华海个案”的结论。又譬如FDA官方公告中“认为患者服用受影响药品的风险非常低,不建议停药”,给大家的感觉是FDA并不觉得这是大事。再譬如,事件发酵过程中,华海还不断的获批非诺贝特、二甲双胍缓释和托法替尼等ANDA批文,所以,大家很难理解FDA的逻辑,一方面在给华海颁布优秀员工证书(ANDA),另一手却准备开除员工(禁令)。
3、持仓者偏见:我们看到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上市公司或者更关注事件发展的持仓投资者,而在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屁股决定脑袋,持仓者总愿意去挑利好信息去解读整改事件。但是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是有正反面的,我们应该多听听没有持仓的投资者偏负面的解读是什么样,也许对风险的评估更有帮助。
4、未来影响不确定:禁令直接影响容易计算,美国方面主要是原料药对应的制剂,欧盟主要是缬沙坦原料药,18年直接影响在6-7亿收入。但是禁令影响的时间以及后续诉讼相关却不容易判断,从过往看禁令解除短的10个月,长的要2年。而诉讼方面,华海已经公告陆续接到诉讼情况,后续看打官司的结果了!
不管怎么说,华海的缬沙坦事件,是国内药企出海过程中非常值得借鉴的事情,之前也有海正等企业出现过禁令事件,不过由于不是热门股或则对公司发展没那么关键,所以关注度不高。这次,华海药业的缬沙坦,可以让大家窥见制药企业在中美不同规则之下关键要素差异,可能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长生事件在中国规则下,一旦舆论扩大化,政府基本就会判长生死刑,而如果在美国规则下,可能就会就事论事,不断要求整改至符合规则。同样,华海在中国规则下,现状可能都好于CFDA要求,但是在FDA监管下就出现了缬沙坦事件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