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共享经济,随着共享单车的退潮,也进入了冬天。
这个冬天似乎来的比较早,随着2014年共享的概念兴起,四年时间从共享汽车、延伸到了雨伞、充电宝、衣服、甚至是卧室一张多出来的沙发,从红极一时的概念经济走到今天资本+概念的死胡同里,那些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模式,背地里实际上是资本推动的新经济模式,正在举步维艰,其实这样的结局在共享的概念脱离了本质让资本大行其道之时,共享的结局就早已注定。
目前,共享经济正在逐步退潮。这一路走来,正是滴滴的成功,刺激了各路的资本蜂拥而至,究其本质,共享经济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它的根源是富余的生产资料再利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去中介再去中介的过程,如今我们的共享经济走得越来越变味了!
从共享汽车开始“烧钱”就成了共享经济必备的因素之一,甚至有创业者喊出了“先得资本者生,哪怕晚一个小时,后来者都会死掉”之类的话,在出行领域,我国汽车保有量目前确实处在一个高位,随着一二线城市对汽车的限行等等因素,共享一词在汽车出行领域确实有庞大的市场根基。这也是为什么共享汽车领域能诞生巨头的因素之一。
拿滴滴来举例,起初上线时加入的人并不是那么多,随着资本的进入,补贴成为了共享经济的杀手锏。初期,随着0元打车0元抽成,全民网约车热培养了大量的用户习惯,早在2013年,随着共享汽车之间战争的白热化,在腾讯和阿里的资金支持下,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便开始大肆补贴司机、乘客,据悉当时滴滴每天的补贴与运营成本在1000万元到2000万元人民币。后来在吞并快的之后,同优步中国之间也进行了大战,战争没持续多久,两家就以合并换股的方式结束了大战,从此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补贴大战”也暂告一段落。
正是因为滴滴的成功,巨量的补贴使得专职的网约车司机出现了,共享经济开始变味。但不得不说,滴滴的成功是用户用脚投出来的,也侧面的说明了它确实解决了一定的社会痛点。从滴滴的成功,资本仿佛嗅到了美味的食物。从篮球到雨伞、从雨伞到充电宝、甚至从充电宝到衣服凡是能“共享”的,都被搬上了资本的荧幕。
拿共享雨伞来说,共享E伞的创始人赵书平曾在接受采访时他算了一笔账,目前一把伞押金29元,加9元充值费。每半小时收5毛钱。而一把伞的成本是60元,一般连续下雨,他认为保守90天就能回本,快的话60天。他透露出,其实只要有两个人给押金,光押金就可以覆盖一把伞的成本。最后对于共享雨伞,他认为“老百姓藏在家里,我才有钱赚。”在笔者看来,共享变成了出售。从这层逻辑来讲共享已经已经开始走偏。
近期,随着摩拜卖身美团“落袋为安”,阿里嫡系哈罗也火速扩大市场份额,滴滴助力小蓝车起死回生,OFO的处境变得格外的微妙,坊间对于OFO卖身的消息不绝于耳,更有消息称目前OFO掌门人已经投身到区块链创业领域当中了。
不管如何,每月高达约3~4亿元的运维(包括维修、调度)成本,几千名员工的工资,供应商几十亿的欠款,这其中的每一个条件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在外界看来,OFO早已难逃被收购的命运,大家关心的只是最后的以何种方式卖身,
对于两家共享单车,其实OFO投资人朱啸虎曾经说过: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并的最好时机。如果不合并,就要继续融资打仗,创始团队的股份一旦被稀释超过50%,对于他们而言就没什么意义。2017年12月9日“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朱啸虎再次发声,“战局已经比较明朗化,再打消耗战已经没有意义了,对双方损耗都很大。”
从结果来看,朱啸虎的呼吁显然没起到多大的作用,随后朱啸虎以30亿美金估值,将OFO的股份出售给阿里巴巴和滴滴。OFO和摩拜的合并大戏彻底告吹。也许,当初他们合并也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之一,可是如果没有如果。
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热的退潮,最大的成功者滴滴最近也是麻烦不断,共享经济再也不是创业的宠儿,裸泳的共享经济也逐渐的暴露在了沙滩之上。寒冬悄然而至,所谓共享创业也到了谷底。或许目前的并不存在什么共享经济吧!或许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只不过加了共享的概念而已。总之,寒潮之下去伪存真,或许所谓的共享可能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