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哪些领域,中国人可以自在地告别进口货了? | 品牌新事
为什么要国产化?因为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是彻底禁运。
文/清水官
如果有一类高科技产品的价格比面条还便宜,听上去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并且,对现代人来说,有时它可比面条重要,因为它就是网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纤。
目前,光纤的价格在每千米40元左右,大约四分钱一米。普通一碗面条差不多10米长,假设一碗面10元,而一根面条大约0.2米,也要卖2毛钱。光纤比面条便宜多了。
不过,早在20多年前,光纤的价格还是2元/米,如今被压缩成地狱价(比地板价还要低),究竟是谁的功劳?
让我们把目光对准武汉。
什么是进口替代
位于武汉的光谷是中国光纤通信的发源地。
1981年,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光纤产品,但为了尽快形成产业化、实现光纤入户,武汉邮电科学院引入外资,同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合作成立了长飞公司。
不过,从1988年到1998年,长飞公司一直处于研发阶段,这期间,中国的光纤工程依旧不得不高价从美国进口光纤。
1998年,长飞公司生产的光纤实现大规模量产,品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自此,我们不仅不再需要进口光纤。并且,由于价格低廉、品质优良,连荷兰飞利浦后来都停止了生产,改为直接从中国进口光纤。如今,无论是产量还是市场占有率,中国光纤都是世界第一。
类似光纤这样摆脱进口依赖的过程有个专有名词——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又称“国产化替代”,是在政策扶植和国家倡导下,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的过程。
进口替代不意味着放弃进口,它的核心目标是形成本国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的独立性,降低对外的进口依赖,甚至通过反向出口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成功的进口替代战略主要表现为净进口缩小,甚至开始出现稳定出口的局面。
此前,中国分别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已完成了两次进口替代。
第一次进口替代,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遍布全球。
第二次进口替代,是大家熟悉的高铁、钢铁等资本密集型领域。
2007年,中国从日本高价进口动车组,当时中国的工程师们连说明书都看不懂。如今年,中国高铁在全球的市占率从0到了60%以上。
2003年,中国在自身钢产量达到2.3亿吨的背景下,仍需从海外进口3018万吨。现在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钢材出口国。
当下正在发生的是第三次进口替代,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医药制造、食品制造、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
三个替代中的行业
重点来看三个代表性行业:医疗器械、种业和新能源汽车。
它们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以下特点:相对于过去,依赖于少数国家的净进口正在减少;有的已经实现“走出去”,出口到世界各地;相关企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1.“美国的手术室也需要中国医疗设备”
常识中,国内的大医院,总以拥有最多数量的进口医疗设备为荣,这些领域长年被GPS(通用、飞利浦、西门子)所垄断。
而近几年,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国产的超声、监护等影像设备以及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占据14%的市场份额。
MEDICA展会上的迈瑞医疗器械展示
其中,201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同比增长了5.84%,达到58.38亿美元。
美国的手术室也没少采购中国的医疗器械,例如迈瑞医疗。
目前美国手术室新增采购中,每5台监护就有1台迈瑞,每8台麻醉机就有1台迈瑞,迈瑞超声在美国POC市场排名前三,跻身全球前50大医疗器械生产商,其中迈瑞的BeneVision N1在2018年荣获了德国IF设计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