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市场给人的感觉比较乏味。信心极度不足,资金热情也不高。可以说,之前10月19日政策底以来老金判断的几百点反弹已经结束,指数在前期低点附近徘徊,政策偏正面但短期看不到效果,难敌经济基本面的压力和对岸美股的拖累。但不破不立吧。
最近,寒冬、裁员、失业等消息和新闻不断,在年底看起来有点丧。百度指数显示,前几次“裁员”个关键词的高峰出现还是在2008年底、2012年3季度、2015年下半年。之前身边朋友都说80后是压力最大的一代,老金觉得对于80后一代,其实是最幸运的一代。他们出生后一直处于中国经济的上行周期,就算有过波动都是一路往上,就像坐在一间不断往上的电梯里,享有薪资、房价、消费、见识等一路升级。
大家大都还没有感受过什么叫做经济下行。经济萧条,金融危机,那都是教科书上的名词。就算离我们最近的08年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发生时,很多人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加上那一年有地震、奥运会、4万亿等,我们对危机的感受并没有多强烈。(但有一些人的确遭遇就业方面的一些后劲儿影响。)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崩溃到来,中产阶级所有规划中的美好未来,都成为了不可能的昨日泡影。”【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压力最大的是接近40多岁的一代,他们往往要供养小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不买车,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很多也没有正式工作。”【日本90年代的失落十年前的金融危机渐渐淡去。老金从一些碎片化的“回忆”和数字中,找到一些线索,来证明它其实真实地存在过,并且曾经身在其中的人生活比现在艰难很多。
一、消费降级到什么程度
据旧金山联储一份研究报告估计,2008年房地产市场崩盘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使每个美国人的终生收入平均损失7万美元。
经济衰退程度加深,不断冲击着美国民众的信心和财务状况。
房产和股票价格暴跌,家庭净资产也跟着缩水。2007年最后一季度美国家庭净值产下跌9%,减少了5.1万亿美元。这是1951年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
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所谓的消费观念是可以改变的!以前都是潇洒派刷信用卡、“今天花明天的钱”,但经济恶化下,“储蓄”“攒钱”重回个人词典。
2009年1月份美国个人储蓄率升至5%,创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在美国成为“自由落体”。在2008财年最后6个月中,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减少了4%,是自1980年以来消费支出最大的下降幅度。
家庭净资产减少,让花钱从来不犹豫的美国人变得十分小心。首先要cut的就是一些非必选消费,豪车、包包、高尔夫等消费大幅减少。在危机中,美国人放弃了“以车代步”的生活方式,新车销量持续下跌。08年2月份,美国主要汽车厂商销售数据继续下跌,创下27年来单月销售数据最差的纪录。为了拉动销量,美国芝加哥一家汽车经销商甚至推出了一美元促销活动。消费者只要买新的多功能运动车,就可以再花1美元买下另外一辆车。
此外,手机电话费也变成负担;越来越多人都减少外出就餐,菜谱也成为新宠(因为要自己做饭)。一位年轻人将自己的90多岁的奶奶在1930年代使用过的营养菜谱和制作过程发布到网站上后,获得了大量关注和点击。但有一些轻松、容易的消费反而会大增。这就是经济学里的“口红效应”,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果然,剁手是治愈心灵的最佳良药。例如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女人们的口红消费达到顶峰。
还有一项就是电影。好莱坞电影经常扮演危机年代的安慰者角色。据美国媒体数据公司统计,2009年前10周北美电影总票房高达19.3亿美元,同比大涨16.5%。同样在1929年大萧条时,当年全美电影总票房竟比前一年增加58.2%。
收入减少,难以支付昂贵的新产品,只能选择修补旧物件,修理业生意红火。更令人惊奇的是,花园里种蔬菜,这在过去被美国人视为玩笑,当时也被他们自己推崇。
美国伊利诺斯州一户人家甚至利用他们创建的网站,建议美国总统也在两万多平方米的白宫南草坪种菜省钱。(后来,奥巴马总统的夫人真的每年在白宫菜园与小学生们一起种菜,虽然两者并不一定直接相关)
二、失业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如此大环境下,华尔街高管大街帮人遛狗、全球财富500强企业高管扫厕所等消息在当时都不是新鲜事儿。失业冲击波甚至进入教育领域,美国学校大规模裁员以缓解赤字压力。
这里有一份网友的“忠告”:
金融危机生存指南
一: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二: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高薪员工开始。
三: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联系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朋友才会帮你。
四: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五:千万别买车买房,到危机最严重时便宜的跟白捡一样。
六: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仅仅是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很能干,连花旗通用都抗不住,你算个P。
七:未婚的别结婚,结婚的别离婚,没孩子的现在别生,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危机过去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