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黄峥:逼近首富,“财富暴增对我是个负面”

黄峥:逼近首富,“财富暴增对我是个负面”

2024-07-12 08:48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最近邀请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加入《大国AI》创业者学习社区,被他婉拒了。

  从拼多多卸任所有职务已有三年多,隐身幕后的黄峥如今在思考什么?

  当初黄峥离开的原因,一是不希望拼多多有过多个人的色彩,上市时他曾告诉我,不去美国敲钟是因为“财富暴增对他是个负面”;二是他想追随当科学家的梦想,聚焦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

  但黄峥和拼多多已注定无法分割,一方面,资产不断逼近中国首富钟睒睒的他,注定要被拉回聚光灯之下;另一方面,拼多多今天的战略,依然在坚决执行黄峥的意志。

  拼多多对AI大模型不感兴趣,即是黄峥意志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目前国内所有互联网大厂里面,拼多多是一个十足的另类。

  要理解今天的拼多多,依然要回到黄峥对世界对商业的认知起点。

  拼多多上市的时候,我去拼多多上海办公室和黄峥有过一次交流。老实说,那次访谈乏善可陈,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我当时对黄峥认知了解不够的原因。这次交流最大的意义,可能是保留了黄峥难得的网络短视频素材。

  后来慢慢发现,黄峥现实中略显老成枯燥的表象下,藏着一个丰富的思想世界。在这篇文章,我将结合所有关键信息,包括黄峥个人公号、自己与黄峥和拼多多朋友的交流、《财经》杂志专访等,从哲学底层去解答黄峥拼多多相关的几个核心问题:

  1. 黄峥对世界对商业的哲学思考框架是什么?

  2. 黄峥对拼多多模式第一性原理的认知来自何处?

  3. 拼多多为什么不跟AI?

  我们大可不必羡慕成为黄峥这样的成功者,最有趣的部分,是去学习这些顶级企业家在认知思考上的智慧,看他们如何被人生经历所塑造。

  一、巴菲特的启发:穷人向富人卖保险

  我曾经问黄峥:和段永平去见巴菲特,对你印象深刻的启发是什么?

  黄峥回答说,这次见面对他影响不大不小,主要就是对常识的理解。举个例子,如果姚明在餐厅吃饭,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是姚明;如果餐厅外面走进来一个人不高,那他一定不是姚明。黄峥对常识的认知,在读罗素的《幸福之路》时也有总结:因为习惯和个人利益导致的偏见,总让我们对常识视而不见。

  千万不要以为,巴菲特对黄峥的影响就不深刻。黄峥长期保持对巴菲特的研究,包括每年的股东信,而最精华的那部分思考,决定了黄峥对拼多多商业模式的最重要发明。

  一、黄峥对巴菲特的理解:巴菲特的整个事业可以描述为孜孜不倦地、专注地、理性地挪动钱来享受复利的果实;他的商业帝国一手是保险,一手是投资;一手卖的是抗风险能力,收起来的是钱,另一边则是把钱放进有护城河、能产生复利的果园里。

  二、黄峥对保险内涵的颠覆性思考:保险生意的内核,是因为“穷人”钱少,抗风险能力弱,于是“穷人”需要向“富人”购买抗风险能力。

  但保险这种产品进一步促进了财富从没钱人向有钱人的转移。在法律保障资本及其复利合法性的前提下,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

  在这里,黄峥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反问,“有没有可能同样用保险和复利,或者说是倒过来的保险和复利,来让财富分配更均匀一些呢?”

  黄峥开始思考一种机制,能让穷人联合起来,把一种新型的抗风险能力(保险)卖给富人。这个认知,事实上就是拼多多商业模式的第一性原理。

  拼单的本质,就好比工厂用自己发行的折扣券,打破时空限制,向普通消费者购买了一个保证在未来交易的保险。

  在传统商业模式下,这种普通用户规模化的定制交易几乎不可能实现,直到黄峥等到了移动互联网和微信的爆发。黄峥曾给我总结拼多多发展起来的三个核心要素:社交网络的兴起、移动支付以及全国化的物流体系。

  实际上,C2M模式不是按用户喜好来开发产品,关键是建立去中心化的海量订单的折扣计算系统。

  近两年,拼多多在引起商户诸多矛盾、不满、反抗的情况下(比如无条件免费退货),仍然让用户拥有最高的决定权,这是由黄峥的底层认知决定的。

  如果今天的电商竞争对手用补贴方式盯着拼多多的低价来打,无疑是刻舟求剑。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是表象,补贴的作用是让拼多多切入大品牌,切入一线市场,绝不是拼多多低价的内因,低价的内因来自于平台用户的定价权。

  二、无常、不可知论与黄峥的确定性

  相比传统零售的线上化B2C,拼多多的模式更接近互联网本质,这也助推黄峥以3600亿元身价登上中国富豪榜第二,赶超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可能是迟早的。

  福布斯全球实时财富排行榜(截至7月11日)

  但自己登上富豪榜这事儿,与黄峥创办拼多多的初衷——让钱从富人向穷人流动——存在矛盾冲突。

  拼多多上市的时候,不去敲钟的黄峥跟我说“财富暴增对我是个负面”,这句话很久后我才理解,并不是他口上冠冕堂皇之词。

  在外界或拼多多员工的眼里,黄峥确实是一个和理想主义无关的人,甚至现实有一丝冰冷,无论是拼多多在一路狂飙路上“不断游弋在规则边缘”的所作所为、抑或拼多多对待员工“纯利益交换”的态度。

  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上,黄峥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即对结果的极致追求。

  黄峥身上有一个巨大的矛盾性,这个矛盾发端于黄峥的求学生涯。

  年轻时的黄峥,聪明且上进,目标导向非常明确,喜欢追求第一,黄峥后来反思自己“损失了很多逆反、捣蛋、纯粹享受青春的时光;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在很多年后才慢慢悟到”。

  另一方面,结果导向的黄峥又深受“无常和不可知论”影响,认为“世界和人生是整体不可知的”,对世界的确定性保持怀疑。

  这种认知源于黄峥的童年。黄峥从小会跟着爷爷拜菩萨,爷爷笃信有菩萨,有一种高于我们这个世界、但又不全可知的超级力量存在;初中时,黄峥对佛法和禅的唯心论有了一定的了解,黄峥记得书里说,“佛法要靠悟,无法说,说得明的都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在哲学思考层面,黄峥年少时有了对佛教的敬畏,但这种了解整体仍是模糊的。

  从初中高中开始,黄峥很早就打开了国际化的视野和认知,学习到不同人种思考问题做事情的方式。大学时黄峥对量子力学产生极大兴趣。量子力学有个重要结论,任何物体包括光都有波粒二象性,对此,黄峥产生了两个自己的重要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关于波,我们永远无法完完全全像看一个粒子那样真正观其全貌,因为它可以弥漫于无限,而观测者也浸润其中。我们的任何测量其实都是对波的一个相互作用,是它受到扰动后的反应,测量时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它,而原来的它是什么其实你无法完全知道,而不测量你又无法感知它的存在。

  黄峥认为,这和佛教说的无常、不可知感觉很像,你只能猜、只能悟,却永远无法“握”住波。它究竟是什么?你无从知道,也不用知道。

  第二个思考是关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是否可靠。“眼见为实”的科学对世界的测量主要是靠光。我们对光的依赖是如此强,我们所见的世界是这样子就是因为我们用光在做度量,即是我们的测量方式创造了这个世界。

  黄峥怀疑,这个世界是我们用自己的主观测量创造的,而且我们自己就是某种广波,一切所谓的眼见为实的唯物本身可能就是唯心的。

  换言之,这个世界的真实,可能取决于我们如何观察它。黄峥说,“我们看到什么极大程度上是由怎么看决定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人生中不断被不确定性左右,内心注定走向一片荒芜。黄峥一直在“不确定的世界”之外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创业的起点,往往是创业者在向外部世界寻找一种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也是一种确定性。作为一个连续成功创业者,黄峥对确定性的探索在拼多多被演绎到了极致。

  首先,拼多多在零售的商业模式上解开了一个巨大的确定性难题:将长周期下无数普通人的零散需求汇聚为短周期批量需求,且与各类工厂主的生产意愿匹配为确定性,并将这种确定性产品化、标准化、货币化、去中心化。

  此外,在企业的管理上,拼多多用一种扁平化的网状组织结构,减少决策层级和信息衰减,搭建了一个高效地对目标的执行体系。核心权力高度集中,这种管理方式是黄峥在谷歌工作时学到的。战略由黄峥和少数几个高管来制定,而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执行和结果服务。

  在人事上,拼多多核心的原则是“贡献和薪酬”挂钩,“事故和惩罚”挂钩。缺乏人情味儿,但是直通人性,驱动力强。

  拼多多这家公司,实则把组织变为一个可动员的机器。从多多买菜到Temu,拼多多的战斗力由此在新的领域不断被复制。

  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一位投资人聊天时和我说,古往今来,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究竟是怎么赢的?要想在大国征战中赢,就必须把国家变成一个可动员的机器。所有这些虚的东西、浮华的东西是要被干掉的,不然从群体里人性的角度,没法去导向对外竞争——没有办法对外竞争的话,就只会走向内卷。

  拼多多的组织特征,与黄峥从段永平那儿学来的价值观“本分”也是对等的。对于拼多多而言,本分并非一种与道德和秩序相关的原则,本分是在当下做正确的事,即对目标有利的选择。

  《财经》杂志曾问黄峥:一个价值观是本分的公司为什么会被微信封1000次?黄峥是这样解释的:本分是在你的位置上应该干什么事,剩下的是如何把握界限的问题。

  我也曾问黄峥: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的原罪?黄峥是这样回答的:别人受过的苦,走过的路,拼多多也得经历一遍。

  因此,试图给黄峥和拼多多的价值观下定义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环境和形势在不断变化,黄峥的选择也会变化。

  对于黄峥而言,我个人觉得,本分的价值观并非他面对非议时的底层支撑,更底层的精神动力,应该来自于他相信“穷人向富人卖保险”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儿。

  在2020年4月的致股东信中,黄峥开始思考一种更高层次的确定性:他从爱因斯坦方程式的缺憾谈起,认为现实和虚拟可以相互转换,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分别愈发模糊;再从人类用有限方程式来定义客观物质世界的缺憾谈起,认为时间不应该是方程式的一个可逆参数,而是一股不可逆的有方向的巨大驱动力;进而从人类认为可以计算控制物体轨迹的错觉谈起,认为每个个体具有概率和随机性的天然属性、且无法独立存在,大量物体本质上是相互交织和关联的。

  最后,黄峥给出了自己最重要的观察:时间推移下的个体间大量互动,才能构成一种为社会和世界带来秩序与确定性的力量。

  这封信里所表达的内涵,和黄峥早期世界观的思考一脉相承,他的关注重点,也在从物理世界向人与人的关系转移。

  在黄峥身上,始终有两股矛盾的思想力量交织,现实与理想,无常与确定性。拼多多的成功,黄峥向外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安定来自何处?所以黄峥选择了急流勇退,做慈善基金,做自己最想成为的科学家——而相比客观的物理世界研究,黄峥也更关注人和生命本身。

  三、不完备定理与AI大模型

  作为中国80后企业家的两位代表人物,黄峥和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对AI的态度天差地别。

  拼多多并非完全没有投入AI。此前有消息称,拼多多在上海设立了一个规模数十人的大模型团队,专注于大模型在各场景的应用研究。一位拼多多内部人士告诉我,和其他大厂的高投入不一样,拼多多大模型的研发主要服务于内部的智能客服、对话、搜索等业务场景。

  但相比其他互联网大厂的战略重视程度,拼多多的投入不值一提。

  黄峥很早就对AI保持距离。他曾如此形容拼多多的模式: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结合体。

  黄峥对AI的认知,与哥德尔提出的不完备性定理有关:“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我们试图用有限条原理加逻辑去解释世界是徒劳的。哥德尔证明了这不可能。”

  1931 年,天才且英年早逝的数理学家哥德尔提出了不完备性定理,打碎了数学家、哲学家近千年的梦想。其基本意思是,在一个有限条公理组成的、自 洽(self-consistant)的形式系统内,总会有无法用这个逻辑系统推断是真或是伪的命题,即总有这个系统不可知/不可判定的问题。

  看上去,不完备性定理和黄峥认同的不可知论再次吻合上了。

  黄峥认为,现在的这种0101的确定式(机械式)判定的基础计算机有巨大局限,它完全遇到哥德尔证明中说的不可判定问题。

  今天的大模型,底层也是一个数学系统。数学系统中总存在一些不可证的真命题,而数学系统是人为构造的,这说明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正确的。

  不过黄峥对哥德尔可能有一点误解。哥德尔本质上是一个反逻辑实证主义的“柏拉图主义者”,他认为应该存在一个超越人感觉经验的类似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虽然存在一些确实为真的东西是人为构造的逻辑系统无法达到的,但这些确实为真的东西就是数学的理念世界,它们跟人无关,它们有自己确定的真值,不论人有没有去研究它。

  哥德尔定理的证明直接开启了递归论、模型论、递归模型论等重要的逻辑学分支,还启发图灵提出了图灵机模型并证明了停机定理。

  无论多复杂的大模型本质上还是一个计算机程序,而程序其实就是一个形式系统,哥德尔定理表明有些理论形式系统推不出,但人类能推出———这是否说明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类?

  但另一方面,不完备性定理并未表明人的智慧不能被形式系统化,哥德尔本人也没说过他的定理支持这个结论。

  在《大国AI》学习社区,马占凯(搜狗输入法研发者)曾分享对大模型的哲学理解,“柏拉图说过人类所知的不过是世界在山洞的投影,但是如果有一亿观察到的影子,经过计算,就能收敛到物理世界的原貌了。自然语言是物理世界的投影。模型越来越先进,就越来越相似,因为都越来越逼近世界模型。”

  或许黄峥并不是没意识到大模型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只是单纯对AI不感兴趣而已。毕竟,人与生命本身,才是他当下最关心的课题。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