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别拿中船当周期股

别拿中船当周期股

2024-07-17 09:23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2024年7月9日,中国船舶(SH:600150)发出《业绩预增公告》称: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在13.5亿~15亿之间,同比增加144%~171%;扣非净利润11.2亿-12.7亿之间(2023年上半年亏损11.7亿元)。

  假如2024年中国船舶净利润达到30亿,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已经超过60倍。

  二级市场看多船企的理由,无非是海运价格高企,带动新船订单增长。但根据往绩和逻辑推演,中国船舶已经高估。

  连续亏损12

  2012年,中国船舶营收297亿,2023年达748亿,年均增长8.8%,不算高。而且,驱动营收增长的关键因素是重大资产重组。

  2011年,中国船舶扣非净利润20.8亿。自此,连续12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其中有四个财年巨亏。最近一次是202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亏损27.5亿。

  2016年、2017年,中国船舶归母净亏损分别为26亿、23亿。2018年4月,中国船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ST船舶。

  2019年3月29日,被撤销退市风险警告后,中国船舶一直靠非经常性收益获取归母净利润。

  例如2022年,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营业外收入”达17.8亿,“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达23.4亿,两笔合计41.2亿。

  2012年~2023年,12年累计亏损128亿(扣非)。

  重组没能“去病根儿”

  1999年7月,中国船舶被分拆为“中国船舶”和“中船重工”。2019年,两大集团重新合体,旗下有4家控股子公司、3家参股公司。其中,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是中国船舶的全资子公司。

  中国船舶的业绩波动主要来自外高桥造船:

  2016年、2017年,外高桥归母净亏损分别为28亿、25亿,而中国船舶扣非净亏损分别达到29亿、32亿。

  2022年,外高桥造船营收95.3亿、归母亏损达28亿,中国船舶扣非净亏损27.5亿。

  2023年,外高桥造船营收暴涨至208亿、归母净利润17.6亿,中国船舶扣非净亏损缩减至2.9亿。

  重组前,中船澄西对中国船舶净利润的影响不到10%,因此财报没有披露营收。重组后,营收徘徊在52亿~59亿之间,净利润少则7、8千万,多则2、3亿。

  重组中注入的江南造船是优质资产,营收稳步增长,没有出现回撤。2020年,江南造船营收231亿,占中国船舶总营收的42%;2023年,江南造船营收294亿,占中国船舶总营收的39%。

  重组后注入的江南造船加上原有的中船澄西,归母净利润合计5.5亿-8.5亿,外高桥亏损最高可达28亿。

  所以重组后的中国船舶,业绩还是要看外高桥“脸色”。

  2023年,外高桥归母净利润17.6亿,中国船舶净利润达29.6亿。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亏损2.9亿。

  同为央企的中国远洋(SH:601919)也曾因连续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后,进行了脱胎换骨式重组:

  一是彻底剥离干散货业务;

  二是收购“中海港口”及33家集运公司;

  三是收购东方海外(2018年完成交易);

  重组完成后,中国远洋更名为中远海控,主业锁定为集装箱运输和码头业务,实力空前壮大:集装箱运力全球第三、码头处理能力全球第一。

  2022年运价高涨,中远海控扣非净利润达1091亿,相当于1.7个茅台;2023年运价低迷,CCFI(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均值同比下降66.4%,中国海控扣非净利润仍达238亿,相当于0.3个茅台。2022年(峰)、2023年(谷)的平均净利润刚好相当于1个茅台!

  中国船舶的重组一没有扭亏(扣非)、二没有解决业绩波动,不是重组案不好,而是行业特性所致。集运公司波峰赚大钱、波谷赚小钱;造船厂则景气少亏、萧条巨亏。

  中国航空比中国船舶强不了多少:将2014年-2023年视为一个完整周期。前六年累计盈利384亿,波峰在2018年,净利润73亿。后四年亏损707亿,波谷在2022年,净亏损386亿(超过前六年净利润之和)。盈亏相抵后,中国航空整个周期净亏323亿,平均每年亏32亿。

  中国船舶不是“周期股”

  中国船舶承接订单情况存在明显波动,但说它是“周期股”不准确。

  1)接单有起伏、周期性不明显

  2010年算波峰,承接造船订单66艘/848万载重吨,平均12.8万吨/艘;

  2011年进入波谷,承接造船订单暴跌至21艘/万载重吨,平均11.9万吨/艘;2012年承接36艘/361万载重吨,未出谷底。

  2013年突然来到波峰,承接造船订单108艘/1392万载重吨,平均12.9万吨/艘,两个波峰之间相隔2年。

  下一个波峰出现在2021年(此时中国船舶已完成重组),承接造船订单132艘/1121万载重吨,平均9.2万吨/艘,与2013年那个波峰间相隔7年;

  2022年,承接造船订单回落到70艘/451万吨,均值仅6.4万吨/艘;

  2023年,承接造船订单128艘/919万载重吨,平均7.2万吨/艘。2021年、2023年两个峰值仅相隔1年。

  截至2023年末,中国船舶持有造船订单达1944万吨,比2014年末少243万吨。

  2)运价与订单一再背离

  2021年,运价高涨,中远海控净利润暴涨800%达893亿;中国船舶承接造船订单数量、吨位都创出新高。

  2022年,运价保持在高位,中远海控净利润1096亿,同比增长22.7%;中国船舶承接造船订单数却大幅回落,下跌幅度分别为47%、63%。海运价格与新船订单数背离!

  2023年,运价跳水,中远海控净利润239亿,同比下降78%;中国船舶承接造船订单数、吨位同比增幅分别为83%、104%。运价与订单再度背离。

  过往12年,运价与新船订单两度背离,说明航运公司下单不是无脑条件反射,他们至少会有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第一,对2、3年后新船交付时的运价进行预测(测不准也要测);

  第二,考虑现有船队的船龄、技术指标、排放等因素。假如2、3年后需求增加,运力不足,运价暴涨,航运公司再“挖挖潜力”(例如提高航速,推迟淘汰旧船),来个“戴维斯双击”,比砸钱造新船划算。

  第三,对未来若干年的收入、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进行规划。

  众多因素叠加,造船公司承接订单数量与运价没有直接联动关系。预测2024年、2025年运价相当于求“一阶导数”,预测造船公司订单数相当于求“N阶导数”。

  再打个通俗的比方:淄博烧烤火了,肉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连周边地区的供给都会被吸引过来。但淄博本地的养殖厂会观望、再观望。如果有人立即着手扩大规模,恐怕已经在后悔。

  接单接到手软,然后ST了

  2010年是承接高峰,2011年来到交付高峰——交付量达57艘/933万吨。

  造修船业务毛利润、毛利润率分别达到50亿、20.9%;扣非净利润达21亿。此后12年,中国船舶扣非净利润从未“转正”。

  2013年是接承高峰,2014年承接量也非常大,两年共承接169艘/2291万吨,可谓“接单接到手软”。

  但随后的五年,交付量持续低迷,毛利润更是断崖式下降:2015年,造修业务毛利润率仅7.5%,较2011年下降13.3个百分点。

  2016年、2017年毛利益率虽回升到17%,但积重难返,归母净亏损额分别达26亿、23亿。2018年中国船舶“被ST”,距“接单接到手软”只有4年。

  2019年重组后,归母净利润才开始回正,但扣除非经常损益仍然连年亏损。

  小结——两个“不是”

  第一,中国船舶不是周期股

  首先,航运价格并非严格按周期变化,疫情、地缘、劳资……众多非周期性因素会对运价形成强烈冲击。比如,最近发生的“红海危机”,与周期有毛关系?

  其次,即便航运有周期,不等于上游一定有周期。

  第二,订单与盈利隔着万水千山

  纵观历史数据,接单与赚钱基本扯不上关系。2013年、2014年承接大量订单后,2015年净利润下降86.4%,2016年-2017年连续亏损。

  2024年交付并结算的是2、3年前的订单,或许合同价格比较高,或许这两年钢材价格比较低,但不意味着现持的1944万吨造船订单一定赚钱。

  某股民连亏12年,现在满仓了,别急着说“恭喜他发财”。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