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电事件”已经成为历史了吗?背后隐藏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吗?类“马电事件”,就像藏在我们身边暗处的猛兽,冷冷地注视着每个侥幸与麻木者,随时准备跳出来吞噬自己的猎物。我们如果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而是把客户当作猎物,必然成为历史终结者的猎物。
——十四周年纪念题记
第一章:客户的失望与愤怒——CEO的投诉
2010年8月5日,一封来自马来西亚电信CEO的电子邮件发到了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女士的邮箱:
“主题:TM(马来电信)对华为在马电国家宽带项目中一些问题的关注”
尊敬的孙亚芳女士、主席:
今天距我们上次会面已经六个月了,在上次的会谈中,我们针对国家宽带项目,特别是IPTV部署向华为请求做特殊保障。
非常感激您的亲力赞助与大力支持,我们才得以成功在3月29日正式启动我们的新品牌(Unify)并商用新业务(Triple-Play)。这次商用仪式由马来西亚首相亲自启动与见证,非常成功!
然而,我们业务的商用并不能代表网络的成功转型,同时也并不说明我们拥有了一个充分测试、安全稳定的网络平台。从四月份开始,我们开始与华为再度努力,力争开创HSBB的未来。但非常遗憾,在过去几个月中,华为的表现并没有达到我对于一个国际大公司的专业标准的期望。……过去几个月里,多个问题引起我们管理团队的高度关注和忧虑:
(1)合同履约符合度(产品规格匹配)和交付问题:在一些合同发货中,设备与我们在合同定义、测试过程中不一致……
(2)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动作(方式):在我们反复申诉中,我们刚刚看到华为在跨项目协同方面的一些努力与起色,但是在网络中,仍然存在大量缺乏风险评估的孤立变更……
(3)缺乏合同中要求的优秀的专家资源……
……
我个人非常期望能与您探讨这些紧急关键的问题;如果您能在随后的两周内到吉隆坡和我及管理团队见面,将不胜感激。
……
这是一封酝酿已久的正式投诉信,礼貌的用词下面透露出的是失望与愤怒。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客户如此失望,使本来平和的马来客户如此愤怒呢?
第二章:风平浪静下暗流涌动
随着竞争加剧和技术的发展,马来宽带市场发展迅速,宽带用户快速增长,马来电信现有的网络已无法满足宽带市场爆炸性增长的需求。从2005年起,马来电信网络,无论是核心层,还是接入层都开始向全IP网络转型,向开放可赢利的宽带全业务网络演进,因而迫切需求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一转型的合作伙伴。
在2007年前,华为不过是马来电信市场上一个后来者,拿到的合同不过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接入层的小盒子。经过这些年的拼搏,总算改变了格局,而这一切,始于NGN项目。
2007年底,随着华为核心网产品及解决方案在Hajj等重大项目中的多次出色表现,在业界建立起的品牌与声誉,加上华为信誓旦旦的承诺,马来西亚电信开始考虑引入NGN来演进其核心网。
2008年6月,TM向华为下发中标函,项目开始组织备货。
08-09年,大体进展顺利的NGN项目也不是风平浪静,这里出现了两个小插曲:
其一:因为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华为更换了5任PD。
其二:华为对交付NGN项目与马电签定的EOT条款,遇到困难。
第1节:暗流之一:频繁更换达不到要求的PD
2008年8月,第一个PD因为不能向客户讲清楚技术知识、网络演进和发展状况,在项目启动阶段(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出了很多问题,上任两个月即在客户PD强烈要求下更换。
2008年10月,第二任PD上任两周后就被客户“否”了,也是因为提交的技术方案根本就没有讲明白我们的IMS到底要怎么用。
2009年1月,干了三个月的第三任华为PD也因为类似原因被替换。
项目伊始,客户CTO便提出,希望华为方面派出既懂项目管理,又懂产品技术方案,也善于沟通协调的人员出任PD,因为这张网络对于马电来说,是革命性的,不得有任何闪失。但是在重销售、轻交付的背景下,一线却“找不到”这样的全能项目经理,在PD的人选上没有认真把关而一直处于应付状态。但客户的PD恰恰是对IMS、NGN很精通、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一位女士,随着项目进展,客户对我们的诚意与能力越来越怀疑,不放心华为能够交付好NGN+IMS这张网络,因为她发现我们的方案总是变来变去。因此到了后来,华为人口头说什么是没有用的,必须给出证据,很多人都因自己前后矛盾的一些解释被客户抓住破绽。
某次,地区部总裁刘江峰拜访马电,表示华为将全力以赴做好NGN的交付云云,话音未落,客户的PD立刻说:“你可是要对你的话负责喔,这话是要记录在案的啊!”
由于会议不欢而散,后续大家对这个PD都有点畏惧。但项目还得做,人还得去打交道。做是块硬骨头,不做又可能永远就没机会了,于是地区部、马代一遍遍地向公司诉苦,要资源。“后来我也眼不见心不烦,客户那边,就让万学军去挡子弹;产品这边,你能做就尽量做,你要不能做,那也只能一线自己扛。”刘江峰后来回忆当时自己的心理就是如此一种纠结状态。也许,后期很多对客户的隐瞒,就是在这样躲的思维下逐步蔓延的。
面对一线的求助,从2008年10月底,当时网络产品线总裁丁耘就开始多方协调公司IMS方面的技术专家支持项目。终于,在“折磨”了几个月后,2008年底,由公司IMS技术专家马海寅、马来交付负责人孙希为、以及外籍高端人员Paul组织的三人团队上任了。通过技术层面的拓展与交流,交付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规划与实施,在交了10次Charter,近400页的网络设计文档,并建立了每周的会议机制后,渐渐取得了客户PD的信任。在技术方面与客户签了一个技术演进方案,对项目大的技术方向达成了一致,项目进展日趋顺利。
第2节:暗流之二:EOT
EOT条款,即在电信项目中,合同乙方(华为)需要负责网络建设(E)、运行维护(O)、传递技能(T)。
这是一个3年的项目,每月大量交付,客户关注的重点在于技术引导、方案讨论、设计规划、核心网(IMS、NGN)的安装。
客户之所以坚持要签EOT合同,除了本身内部的一些运作管理、流程的因素外,是看中了华为在销售时所展现的IMS方面的技术和产品理念,更期望我们能承担起Leader的责任,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将技术本地化,把华为的技术产品理念运用到运营和代维方面去。
而马来代表处当初为了拿到这个项目,也是志在必得,尽管了解到EOT条款的严格,同时对自己的交付能力也没有底,虽然也有与客户就EOT一些条款的PK与讨论,但还是硬着头皮接受了大部分条款。万学军回忆说:“签合同的时候,大家考虑更多的是这个合同多少钱,条款尽可能好一点。至于能否按照合同交付,到时候能交多少分,想得很少。”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交付类似项目中,网络建设(E)可能是强项,因为华为毕竟卖了这么多年的设备,而且又做过TK项目。但是我们对运行维护(O)和传递技能(T)相对薄弱,对其中风险了解不足,缺乏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的能力和经验,如何清晰化运维中双方的维护界面,客户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和职责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结果在后面的项目实施中,一直比较顺利的NGN就绊倒在了想都没想到的MDF(配线架)数据问题上面。
第3节:暗流之三:看起来很美
整个2009年,NGN项目看起来日渐走上正轨,客户也罢、华为也罢都显得信心十足。客户CEO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将交付时间定为2009年8月8日,因为一年前,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庆贺一下。
2009年初到年中的半年时间中,华为项目组把方案讲清楚了,把全国的核心网布完了,由于项目其它部分还在演习验证,而其他地区项目正紧,
11月,马海寅调离;随后孙希为被马来西亚代表处调动承担其他项目的项目经理;年底,Paul又被调到行销。Laurence接任成为第五任PD。
由于NGN项目的阶段性相对成功,马电与华为的合作在不断加强。
2009年10月,华为获得马电FTTH合同和MSAN合同;
2009年11月,马电将Metro Ethernet三年合同授予华为;
2009年12月,华为获得BRAS三年合同 ;
2009年的最后一天,马来西亚代表处一片欢腾。在新年到来之际,代表处在岁末最后一天拿下了他们期盼已久的项目——IPTV
EOT项目,加上之前拿下的FTTX、BRAS、Metro E、MSAN、以及早就在进行的NGN项目等,华为在马来电信的网络设备份额已占到了优势!
与此同时,在全球市场,华为也是高歌猛进,2009年华为以全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的创新记录,跃居世界通信领域第二大供应商的位置。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利,但NGN项目的EOT考验并没有真正地到来,我们还正处于华为比较强的E(建设)阶段,O(运营)和T(传送技能)还没有开始。更有甚者,从中标开始至今的一年半时间内,我们对如何运营、如何传递技能,准备不充分,而很多人却陶醉于暂时的成功,开始盲目乐观,思想上也开始放松。鲜花似锦的后面不一定都能收获累累果实,也有可能收获的是荆棘。
第三章:一步步滑向泥潭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否成功转型,对于马电来说已是生死存亡。其中,HSBB项目肩负着国家政策的特殊政治意义,所以马来政府特别重视,马电主席要直接向首相汇报项目进度和交付成果。
华为在前期的NGN EOT项目中,一年多的交付过程中虽然磕磕绊绊,但整体上项目进展还算顺利,而且帮助马电建立了很多流程。“这让马电觉得华为是一家有实力的供应商,是可以放心托付的战略合作伙伴。”此时当杨雪辉作为HSBB PD介入进来的时候,已经是2009年12月。
然而,就在项目组以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开始一步步走向泥潭。
第1节:泥潭之一:谁遗忘了马电的交付
销售与服务总裁徐文伟说:“我们一线主管很少去关注交付……重销售、轻交付,这是一个普遍问题。”
为了拿下合同,会调动一切资源与炮火,集中优势兵力扑将上去;然而一旦拿到合同,重视程度就大大减轻。无论是销售还是研发体系,大家嘴上都喊交付很重要,但是其实心底都认为:我的事情完了,交付是GTS的事情,这一点在马来西亚项目中暴露无遗。
丁耘:“在08、09年项目获取阶段,我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五到六次到马来,当项目获取以后,我来的次数一下子就少了很多,我这个Sponsor只做了一半,只做了项目获取阶段的Sponsor。”
而马来代表处代表戴景岳在后来也反思到:“我可以为获取一个合同而凌晨四点睡不着,而从来没有为交付凌晨睡不着觉。”
而对于研发系统来说,想当然认为交付是GTS的事,若地区部、代表处不叫,也没有人关注交付项目,以为有成熟版本可满足了。
查钧回忆道:“最初认为这不过是网络产品线几千个项目之一而已,导致有些东西的解决力度和速度上不够及时。”
资源要保证项目的获取,而不要“浪费”在交付上,也在一些研发部门形成了“共识”。
负责行销、但同时也非常关注交付的马来本地主管Sua回忆,当某个项目交付出现问题:如端到端设计、业务拉通,而向公司研发系统寻求资源帮助的时候,那么基本上这炮火是呼唤不来的,因为研发认为这是交付的事情。而他则不得不“变通”一下,告诉研发:“我要这个资源不是为了交付,是为了抢市场,我有一个很大的合同,在这个过程中找机会。”这个方法,每试则灵。
而有一次派出人员后,网络解决方案部主管杨国道还不忘叮嘱:“你不要把我的人又拿去做交付去了。”
第2节:泥潭之二:名存实亡的Sponsor
根据公司目前规范,重大项目必须任命sponsor用以协调资源,帮助推动、解决项目获取和交付中出现的问题,谁做Sponsor呢,自然越是大佬,越是推动能力强的,就应该是Sponsor,按此道理各子公司总裁、各产品线总裁就是这个Sponsor。
所以在马电事件项目中,就出现了按不同产品线任命的四个Sponsor。
然而,因为全球项目多,其实很多任命都是项目组自己将总裁的名字直接加到任命中了,责任心好的,还告诉这些总裁一下;有的根本就不打招呼,因为惯例如此。项目周报、月报还是定期发到他们的邮箱中,至于这些总裁在每天几百封的邮件中是否能关注到邮件,不管。这样任命出来的Sponsor的作用到底如何,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IPTV的Sponsor是软件公司总裁邓飙。但在采访过程中,他回忆道:“一直到8月5日之前,我都不知道我是马电这个项目的Sponsor。”在这样的情况下,Sponsor对项目的关注、推动、协调,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效果就可以想象了。
第3节:泥潭之三:解决方案的误区
到2009年12月底,此时,从马电管理层及员工角度放眼望去:
NGN+IMS、IPTV、MetroE、BRAS、网管、FTTX、GPON,MSAN……从核心网、到传送网、到接入网、到新业务,真有“满街尽穿华为甲”的味道。而此时马电的项目性质已开始向跨产品、跨项目、甚至跨厂商的事关TM身家性命的国家宽带项目(HSBB)端到端整网改造项目转移,整个网络上IP CORE、OSS/BSS全网开始联动。马电系统部主任杨赛回忆道:“5年前华为的份额顶不上马电份额第一厂商的十分之一,到了2009年底华为是别人的十倍。”华为已经成为了马电最重要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然而,被马电寄予高度期望的华为准备得如何呢?
华为还是把各个项目视为孤立的交付项目,各自为战,根本没有意识到客户的期待和承担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要给马电交付一个支撑IPTV业务的端到端宽带网络。
同时,对项目的复杂性,项目之间的关联、设备之间的关联,一个网络的问题引发其它网络的问题、一个网络的变更引发别的网络变更等问题未有深究和验证。尤其是这个项目涉及与客户哪些组织匹配和组织调整、运营商的运维流程如何,客户运维部门、客户业务发放部门、呼叫中心、集成部门等等相关部门的需求都关注不够。负责需求的亚太Marketing人员也没有了踪影,因为不是合同获取而是交付了。
从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来看,查钧反思:“我们目前理解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还是有很大误区的,我们认为A+B+C几个产品凑在一起就是解决方案,其实这还是一个基于盒子产品的解决方案,缺乏产品尤其是整网交付的专业服务能力,以及附加于产品之上的增值服务能力”。
以华为目前在通信行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这个项目中,客户希望我们是领导者,能为其带来跨产品、跨项目,甚至于跨厂家的管理与服务。然而,不幸的是,一直到现在,华为很多员工还是像以前卖产品那样卖得很爽,还是按照以前的按孤立项目的交付方式在交付,我们的交付流程也是基于孤立项目交付,根本没有按解决方案交付的流程。
第4节:泥潭之四:都在忙“自己”那一块
UOA办公室的5楼,是华为为了贴近客户及时服务而设置的一线办公室,与马来西亚电信总部大楼仅一街之隔。
数个合同签定下来后,从市场、到研发、到交付,各路人马纷纷汇聚到了这里,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很多人为了自己所负责的产品和项目都在UOA奋战到深夜。
杨国道后期反思端到端解决方案落地的首要因素:“解决方案首先要拉通的不是产品,而是要先拉通人、拉通流程。首先要从心理上拉通、流程上拉通,才有可能去做解决方案交付。”
然而回忆起最初实际情况,负责BRAS系统交付的马运涛有另外一种感受:“用服工程师内心是很保守的,对新产品的主动学习、主动进取精神不够。”
马运涛负责的BRAS项目其实也是一个小的跨产品、跨厂家的集成项目。有网管、BRAS、RM9000.还有另外一个厂家的产品。他在实际工作切身感受到,即使这样一个小集成项目,项目组内交付人员都很努力,但都只想管自己的产品,不想管别的。于是就劝大家多关注其他人的产品,多从端到端关注,一线项目组工程师尽力一专多能。而一开始,很多人都说“我不会做,做不了”,然后就开始躲猫猫,非常有抵触情绪。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