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号,对多数人来说,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钟点工杨阿姨来说,这一天很不寻常。
她结束了长达20几年的纠结和犹豫,“狠下心来”花210万在上海郊区买下一套两居室,兴奋而紧张。
兴奋的是,沪漂20年,全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安乐窝,在上海扎下了根。孩子也已经落户成为新上海人。
有了这套房子,杨阿姨两口子也就此决定,不再回西南老家养老了。
一套房子,何止是一个家,一个决定,那是两代人的梦。
当然,杨阿姨夫妻也是紧张的。
20年的积蓄一朝用尽,难以承受风吹草动。
她要更努力地工作,寻找钟点工的机会,每个小时都排得满满当当。
这就是普通中国人的一生,不管纠结十年,还是二十年,很多人注定要背壳前行。
壳或许很沉重,但有重量才能带来踏实感。越重的重量,越是踏实,心底里的踏实。这是任何东西都给不了,替代不了的。
看着杨阿姨如此兴奋、紧张,我意识到,北京、上海这两座最难落户的城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政策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留在这里。
城市的意义是机会,横跨、穿梭、游走、寻觅,属于自己的机会。
农民工正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共同消融在城市里。
一、打破向下循环,创下近46周以来新高,房地产进入新世界
杨阿姨打破20年纠结,是个信号,越来越多过去观望的人,正在破土而出,进入市场。
从各地的成交量来看,不少地方的“杨阿姨”都开始出来买房了。
12月11日,深圳特区报报道,根据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的数据,12月2日到8日的一周,深圳全市二手房(含自助)录得2390套,环比增长12.6%,二手房单周录得量创下近200周以来的单周新高。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的数据,是以二手房买卖合同发起时间为口径统计的数据,可以视作最终成交量的重要参考数据。
乐观的数据不止于深圳。
据《经济日报》和观点地产等媒体报道,一线城市纷纷改变颓势。
11月份,北京市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8763套,环比增长8%,同比上涨49.6%,创了近20个月的新高;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数据显示,当月二手房成交总套数为2.71万套,创下近44个月以来的最高成交量;广州一手住宅网签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2%,二手住宅网签量突破1.1万套,环比大涨约10%,创下自2023年4月以来的新高;深圳市预售新房成交8734套,同比增长158.9%,二手房录得8770套,同比增长103.7%,创近46个月以来新高。
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楼市暂时停止了悬崖边的舞蹈,转过头来。
目前,从库存量等更宏观的数据看,全国楼市难言未来,但从局部成交情况看,已经热闹非凡。
局部的回暖得益于政策的坚持。
12月10日,《经济日报》报道了政策三步曲,从保交房,到止跌回稳,到稳住楼市和股市,政策预期明确、变化明显。
4月30日,重要会议强调,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9月26日,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要回应群众关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12月9日,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回过头总结,2024年的房地产市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517和924。
517可以看做试探性阶段,当时新政后,市场略有回暖,但随后惯性下跌。
试探结束,效果不彰,结果是要加大力度。
924之后,救市力道越来越强,这才出现一线城市和部分热门二线城市的行情火爆。
杨阿姨最终出手,就是在这股救市浪潮里。
热门城市出现扭转曙光,成交量大涨,房东不再崩溃式降价,一些城市甚至开始上调房贷利率。
持续已久的向下循环,似乎正在被打破。
以上海为例,根据真叫卢俊《没想到现在上海房东心态变这样了》这篇文章中的数据,上海11月二手房挂牌价来到每平米65989元,与房地产火热的2021年3月相同,是一次明显的价格环比上涨。
挂牌价不等于成交价,距离成交价还有10%甚至更高的议价空间,但起码说明房东的心态不再崩溃。
最近不少城市,上调房贷利率,看不到动不动跌破3%的显眼包了。
目前浙江、江苏多地以及广州、佛山、福州、厦门、长沙、武汉、青岛等城市都上调了首套、二套房贷利率下限,部分城市首套房贷利率最低水平已上调至3.1%。我们在此前的文章分析过,对于银行来说3.15%的房贷利率是不可承受之重,行情好了,供需矛盾变了,银行没必要赔本赚吆喝。
不管是成交量还是房价,热门城市数据的不断好转,好像波浪一样,一浪又一浪,使得原本壁上观的买家,也开始逐浪之旅。
一些观望多年的潜在消费者觉得,再等下去意义不大,选择出手。
二、楼市一高一低两件事,值得重点关注
房地产市场回暖固然重要,但结构性调整仍在进行。
有人关心房价,有人关心保障。
12月10日,一则重要的房地产新闻静悄悄地出台。
据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广州正式推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这是第一个吃蟹的一线城市,旨在满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需求,首批项目交通便利配套齐全。
广州已成立广州安居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专门运营的公司名字就叫安居公司,目标清楚。
针对本市户籍,住房困难户,或者是各类引进的人才,统一规范管理。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没有完整的产权。办法规定,禁止以任何方式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变更为商品住房。
这次的游戏规则制定得相当严格。
申购成功的家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不得)擅自互换、转让、赠与所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出租所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以购买本住房以外用途设立抵押权,设立居住权,无正当理由连续空置1年及以上,以及改变住房用途等其他违法违规情形。
换句话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权利卡死在居住上,只能用于自住,不能拿来出租、转售、抵押贷款等获得投资收益。
保障房满足刚需,不是投资品,在一定程度上跟新加坡组屋有点像,这是把刚需和投资剥离的过程。
这个剥离相当重要,保证房地产稳定,即使将来房地产市场涨跌难料,影响的是也只是投资收益,不会影响民生保障。
而围绕房地产的投资产品,只是资本货币市场中的一小部分,不会冲击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这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7月10日,《广州日报》报道,广州安居集团临时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智勇表示,今年为筹集市本级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广州安居集团加快推进13个项目的建设,后续还将推出3个“按需定建”的项目,筹集房源超过1万套,总建筑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总投资超170亿元。
“十四五”期间,广州有大规模的住房筹集计划,筹建和供应城镇住房共131万套,包括新建商品住房计划供应65万套,保障性住房计划筹建66万套。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形成有产权、不完全产权、租赁等多梯度架构,按照每户3人计,能解决将近200万人的居住问题。
广州是个缩影,目前各城市旧城改造衔枚疾进,总供应量小不了。
根据住建部统计,35个大城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就有170万套;全国城市需要改造的危旧房有50万套,10月17日住建部部长倪虹洁提出,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
这些举措现阶段保障的是基建投资,未来则是民生供给。
这是一高一低中的低,用来保底。可以说是补课,补的是住房保障系统这一课。
一高一低中还有一个高。下半年,一线和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个显著特点,上千万的高端改善型房产成交量上升了。
收入较高的人想改善住房条件?可以。
高收入阶层想奢侈一把?支持。
在今年的房地产政策“组合拳”中包含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取消价格限制,取消原有的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针对高端住宅量身定制。
11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包括优化住房交易契税政策,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同时发布《关于降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的公告》,降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相关政策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2024年上半年高端住宅成交相当一般,CRIC数据显示,全国重点61个城市总价千万元以上高端住宅共成交1.9万套,同比减少33.5%,一线城市占比近七成。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