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重估小米

重估小米

2025-03-24 08:37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2025年3月18日,小米集团(HK:01818)披露了2024年年度业绩——营收3659亿、同比增长35%;净利润235.8亿、同比增长34.9%;全年智能手机出货超1.68亿、同比增长30%;电动车交付13.7万辆、超额完成原定目标(10万辆)。

  回顾那个著名的“赌约”:2019年小米、格力营收分别为1749亿和1981亿,“米格指数”为88%;2020年这个指数达104;2021年冲高到175;2023年回落到133(注:格力尚未披露2024年报)。

  财报中,小米将原有的全部业务——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打包为“手机X AIoT”,并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单独披露。

  这样划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新大陆”与“旧大陆”。但小米并非舍弃旧大陆,而是脚踏两个大陆。

  “旧大陆”的“硬件标签”

  1)营收结构

  2024年,“手机xAIoT”(旧大陆) 营收3332亿、同比增长22.9%。

  智能手机

  小米智能手机销量没有突破2021年的纪录,但ASP(平均售价)略有提高:

  2021年,智能手机营收2089亿元,出货1.9亿部、ASP为1098元;

  2022年,智能手机营收降至1672亿元,出货1.5亿部、ASP为1111元;

  2023年,智能手机营收降至1575亿元,出货1.46亿部、ASP小幅降至1082元;

  2024年,智能手机营收回升到1918亿,出货1.46亿部。ASP提高到1138.2元,创历史新高。

  根据Canalys数据,2024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球前三,市场份额为13.8%。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2021年,IoT业务营收850亿、同比增长26.1%;

  2022年,IoT业务营收798亿、同比下降6.1%;

  2023年,IoT业务营收801亿、同比增长0.4%;

  2024年,IoT业务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同比增长30%;

  互联网服务

  2021年,互联网服务营收282亿、同比增长18.8%;

  2022年,互联网服务营收283亿、同比增长0.4%;

  2023年,互联网服务营收301亿、同比增长6.3%;

  2024年,互联网服务营收341亿、同比增长13.3%;

  智能手机是小米提供互联网服务和IoT产品销售的重要流量入口。随着手机销售,活跃用户“越攒越多”。2024年12月,全球MAUs(月活用户)突破7亿,同比增长9.5%。

  2)毛利润结构

  或许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小米旗下最赚钱的业务不是智能手机而是互联网服务:

  过往四年(2021年至2024年),智能手机毛利润总额为871亿,而互联网服务毛利润总额达897亿。

  2024年,智能手机毛利润243亿、毛利润率12.6%,该业务贡献毛利润总额的33.9%;

  IoT业务毛利润211亿、毛利润率20.3%,该业务贡献毛利润总额的29.5%;

  互联网服务毛利润261亿、毛利润率76.6%,该业务贡献毛利润总额的36.6%。

  2021年,小米手机毛利润率只有13.1%,2024年却突破了20%。销量过亿的大厂,毛利润率三年提高7.2个百分点,“高端化”成绩不俗。

  3)顽固的“标签”

  智能手机、IoT产品合计占营收的80%,因此小米被牢牢地贴上“硬件标签”。

  硬件要从研发和供应链抓起,要投建生产设备、采购原材料、垫付生产成本、承担新款产品“扑街”风险。一两款硬件产品成功,不意味着推出十款、二十款都能成功,一次扑街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投资人给硬件厂商的估值不高。

  其实,小米IoT产品涵盖范围与京东商城的“3C、日用品”相似,例如充电宝、电饭煲、插座乃至拉杆箱……小米AioT平台接入设备(不包含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超过9亿台,涉及260多个品类、6000多个型号,不可能像真正的硬件厂商那样从头到尾亲力亲为。

  只要确认产品在设计、质量、兼容性方面达标就可以进入小米渠道销售。此外,优质供应商会获得投资(估计有数百家)。

  另外,“小米有品”是标准的电商平台;小米线下门店数将在2024年内达到1.5万家,2025年将达2万家。凡此种种,为IoT业务的零售属性增添了佐证。

  本质上,“IoT业务”是“定制电商”,似乎叫“小米严选”更贴切。

  但“成见是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SU7成功上市前,小米估值长期徘徊于10倍~20倍PE。

  “新大陆”还在建设

  1)单车毛利润4.4万元

  “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是小米的汽车板块,包括汽车研发、生产、售前/售后服务及配件销售。

  2024年3月28日,小米发布了Xiaomi SU7系列。Q2、Q3、Q4.交付数分别为2.73万辆、3.98万辆、6.97万辆;三个季度共交付13.7万辆,据悉“欠交付”超过20万辆。

  2024年Q2、Q3、Q4.单车毛利润分别为3.1万元/辆、3.7万元/辆、4.4万元/辆;毛利润率从Q2的15.4%一路上扬至20.4%。

  2025年3月中旬,Xiaomi SU7 Ultra正式发布,定价不到53万,毛利润率未知。

  2)举“重”若轻

  小米的“神奇”之处在于——干着公认烧钱的造车,毛利润率、费用率居然没有被拖累。

  2022年Q2、Q3、Q4.毛利润率约为17%;2023年Q2、Q3、Q4.毛利润率提高到21%以上;2024年Q2、Q3、Q4.毛利润率略微降到20%出头,与汽车业务非常接近。

  2024年Q4.市场、行政、研发三项费用合计166亿,总费用率15.3%,较造车前的2023年Q4低2.3个百分点。

  小米造车是“冷启动”,前期没有任何人才、技术、产能、渠道方面的积累。前两年没有收入只有巨额支出,仅研发开支就达数百亿。

  小米2021年3月30日宣布进军智能电动车,但研发费用已于2020年悄然提高:2020-2024年,研发费用总额816亿、年均163亿,相当于每年比2019年多88.4亿(2019年研发费用为75亿)。5年间,小米一共多投442亿(参照2019年),大部分用于智能电动车研发。

  尽管被汽车业务“拖后腿”,小米毛利润快速增长(毛利润率站稳20%以上),费用率得到较好控制。2024年,总费用率15%、较2023年下降1个百分点。

  3)别急,还不到赚钱的时候

  2025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为35万辆,假设单车毛利润提高到5万元/辆,毛利润总额不过175亿,可能连研发费用都赚不回来。但投资人看好的不是短期利润,而是小米展现出的能力。

  造车是典型的重资产业务,需经历多次“融-建-营-退”的螺旋上升,才能达到年销数百万的规模(注:融指筹集资金,建指形成产能,营指高效的研发/生产,退指收回建厂投资)。

  从苹果到华为,更别提阿里、百度,众多巨头都不敢“躬身入局”,怕的不是巨额研发投入,而是担心玩不转重资产。小米的举重若轻,令人刮目相看。

  重估,搬动那座大山

  美国互联网巨头业务全球化,中国企业想成为巨头必须杀入两个(最好两个以上)生态圈。

  比如阿里的电商、金融、云计算、物流,腾讯的社交媒体、娱乐、金融,均非常强大;

  百度曾与阿里、腾讯被并称为BAT,也是因为在搜索、视频领域都有建树;只是这两项业务天花板不算高;

  京东、美团、拼多多、携程、网易业务范围看似宽广,其实主营业务都在一个生态圈里打转。比如京东商城、京东物流、京东健康、京东数科……

  开始造车前,小米全部业务都在智能手机生态圈里。销售手机、IoT产品的首要目的是获得MIUI用户并提高粘性,进而提供高毛利润率的互联网服务。由于不够直观,多数投资人仍把小米视为“技术含量不高,品牌溢价有限”的硬件公司。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停滞不前,但随着MIUI用户越攒越多,小米业绩显著改善(若无汽车的拖累改善更显著)。

  在电动车赛道获得成功,为小米打开了新疆界。可与阿里、腾讯并列,成为中国最顶尖的三家互联网科技企业——ATM。

  与此同时,“旧大陆”上的那座大山也压不住了。因为苹果、华为连尝试一下都不敢的事儿,小米做成了!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上一篇:腾讯显然被低估了

下一篇:美团反转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