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18日举行的英伟达GTC大会上,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以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演讲,揭示了AI技术演进的新蓝图,并发布多项重磅技术和产品。尽管演讲内容引发行业热议,但英伟达股价当日仍下跌3.43%,显示出市场对技术落地和供应链挑战的复杂预期。
一、AI技术演进:从生成式到智能体与物理AI
黄仁勋将AI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AI(Perception AI)→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智能体AI(Agentic AI)→物理AI(Physical AI)。他强调,当前已进入智能体AI时代,其核心在于高效处理“词元(tokens)”,通过强化学习驱动的推理模型(如DeepSeek-R1)实现复杂情境下的超大规模生成能力。而未来的物理AI将推动机器人技术突破,结合仿真数据与真实世界交互,开启通用机器人时代。
二、硬件与芯片路线图:Blackwell到Feynman的迭代
Blackwell Ultra芯片全面投产
新一代Blackwell Ultra平台包括GB300(基于Arm的CPU)和B300(GPU),推理速度较前代Hopper提升11倍,内存容量扩大4倍,大语言模型(LLM)性能显著优化。
客户需求激增:2025年四大云服务商已采购360万片Blackwell芯片,远超2024年的130万片Hopper订单。
下一代架构Rubin与Feynman
Vera Rubin架构计划2026年下半年出货,性能为Blackwell Ultra的3.3倍,支持288GB高速内存;2027年的Rubin Ultra性能再提升14倍。
2028年推出的Feynman架构以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命名,将延续“一年一旗舰”策略,进一步突破算力边界。
硅光子技术突破
新发布的硅光芯片Spectrum-X和Quantum-X交换机,带宽达800Gb/s,能效提升3.5倍,为超大规模AI工厂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三、AI工厂操作系统与终端产品
Dynamo系统
作为“AI工厂操作系统”,Dynamo优化数据中心推理流程,吞吐性能提升30倍,微软、Perplexity等成为首批合作伙伴。
DGX系列AI计算机
DGX Spark:搭载GB10超级芯片,起售价3000美元,定位轻量级推理与微调;
DGX Station:配备GB300芯片,支持大规模训练,由华硕、戴尔等厂商年内推出。
四、机器人领域突破:开源生态与跨界合作
GR00T N1开源模型
全球首个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开发者可基于此构建定制化机器人技能。配套的Newton物理引擎由英伟达联合DeepMind和迪士尼开发,助力虚拟训练到现实部署的无缝衔接。
机器人Blue亮相
由GR00T N1驱动的机器人Blue现场展示,其设计灵感融合《星球大战》与迪士尼角色,标志着娱乐与工业机器人的融合趋势。
五、行业合作与市场影响
汽车与6G领域
扩大与通用汽车合作,推出汽车安全解决方案Halos,并联合思科、T-Mobile研发6G AI原生网络。
比亚迪采用英伟达Thor芯片开发自动驾驶及智能工厂机器人。
资本市场反应
尽管黄仁勋强调“AI需求将持续爆发”,但英伟达股价年内累计下跌16%,市场担忧供应链限制、毛利率压力及地缘政治风险。分析师指出,投资者需关注2025年Blackwell Ultra的实际出货表现。
总结:技术愿景与挑战并存
黄仁勋的演讲勾勒出从智能体AI到物理AI的清晰路径,并通过开源生态与硬件迭代巩固英伟达的行业主导地位。然而,技术落地的经济性与市场信心仍需时间验证。正如他所言:“买得越多,省得越多”——这一“AI工厂经济学”能否兑现,将成为未来三年全球科技产业的关键观察点。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