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TC技术峰会投资者专场上,英伟达掌舵人黄仁勋针对近期行业争议作出重磅表态。面对中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新近发布的R1模型引发的市场震荡,这位芯片巨头CEO明确指出:全球算力需求将进入指数级增长周期,芯片供应链面临更严峻考验。
针对部分分析师关于"AI模型效率提升将削弱芯片需求"的论调,黄仁勋在3月19日的闭门会议中予以驳斥。他强调,R1模型展现的技术突破恰恰印证了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需求,未来全球对高性能计算单元的渴求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据行业数据显示,这款耗时仅8周、研发成本控制在580万美元以内的AI模型,通过2000余块英伟达芯片的协同运算,在核心指标上已可比肩OpenAI旗舰产品o1推理模型。这种突破性进展引发资本市场对美国科技巨头千亿美元级AI投入的效益重估。
值得注意的是,深度求索的技术突破曾引发英伟达股价剧烈波动。今年1月末单日重挫17%后,近期股价持续回调至去年三季度以来低位。不过,包括AWS、Azure在内的全球TOP5云服务商均在最新财报中确认追加AI基础设施预算,实际投入增速较预期高出35%。
针对谷歌联合博通研发ASIC芯片等替代方案,黄仁勋从商业逻辑层面作出回应:"头部企业的核心诉求是提升算力资产收益率,而非单纯降本。我们的Hopper架构至今保持技术代差优势,新一代Blackwell平台更实现40倍性能跃升。"据透露,Blackwell芯片预售量已达前代产品的2.3倍。
在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方面,英伟达已启动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首批产能已被纳入采购体系,随着美国本土制造能力的提升,关键产品的本土化生产比例将持续扩大。黄仁勋特别指出,即便面临宏观经济波动,企业级客户向AI基础设施倾斜投资的趋势不可逆转。
行业研究显示,全球AI算力需求年复合增长率已突破65%,而先进制程芯片产能扩张周期仍需要18-24个月。这种供需错配或将导致2024下半年出现10-15%的算力供给缺口,进一步强化头部厂商的市场主导地位。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