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中国需不需要更多的“朱啸虎”?

中国需不需要更多的“朱啸虎”?

2025-04-02 08:35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退出大师”,朱啸虎的投资哲学始终围绕着“算账”展开。

  从ofo到滴滴,他的每一次离场都印证了“买在分歧,卖在一致”的策略。如今在具身智能领域,他延续了这一风格:当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在政策催化下飙升时,公开质疑“谁会花十几万买机器人干活”,并在完成星海图、松延动力两家项目的退出后,将其归为“早期VC想回避的赛道”。

  前不久的中关村会议,朱啸虎依然直白发言,“今天的AI应用创业者和早期互联网一样,要勇于承认没有壁垒。”不过这句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唱空,而是建议从业者把重心放到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上——“在非AI能力上建立壁垒,所有的能力都来自于AI之外。”

  这种“在争议中布局,在狂欢中撤离”的节奏,看好的人会认为是理性务实主义,当赛道共识高度集中而商业化路径模糊时,早期VC的理性选择就是兑现收益;不看好的则会将其斥为风口套现的“标准化投机者”,甚至是“背刺行业”。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是否需要更多的“朱啸虎”?

  这个问题的本质上是在追问:在资本狂热与创新迷茫交织的时代,中国创投行业是否需要更多聚焦商业本质的理性看门人? 或者说,对于每一个过热行业来说,究竟需不需要时不时泼一泼冷水的朱啸虎。

  一、“共识高度集中时,就是我们退出的信号”

  在投资圈里,朱啸虎以早期投资和快速退出著称,注重商业化和短期回报,最出名的几次投资,从饿了么、滴滴,到小红书、映客,基本都集中在2010年后,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刚刚爆发的时代。

  在ofo案例中,2016年,金沙江创投以1000万美元领投A轮,当时共享单车市场处于萌芽,质疑声不绝于耳。但朱啸虎捕捉到了“最后一公里”痛点与资本套利空间,不到两年,随着ofo完成E轮融资,估值飙升至20亿美元。

  等到摩拜与ofo合并传闻甚嚣尘上、市场一致预期行业即将垄断时,他通过股权转让悄然套现3亿美元,成功逃顶。此后ofo因资金链断裂陷入退押金危机,印证了“共享经济伪命题”的预判——而朱啸虎,成了共享经济里唯一赚到钱的投资人。

  滴滴也是类似的故事轨迹。移动互联网兴起,网约车还是新事物,市场疑虑重重,传统打车行业占据主导,人们对线上打车接受度低,商业模式也备受质疑。但朱啸虎看好城市交通需求和传统打车的痛点,即使早期滴滴面临技术、用户增长难题,烧钱补贴资金压力巨大,但朱啸虎不仅投300万美元入局滴滴天使轮,还助力滴滴与腾讯合作,带动用户量暴增。

  随着2016年滴滴击败Uber中国,商业模式清晰,估值飙升。与此同时,朱啸虎却察觉到风险和估值泡沫,风口正盛时,逐步减持滴滴股份。从2012年到2017-2018 年退出,滴滴带来的投资回报近千倍,也成了投资界的经典案例。

  某种程度上,即使到了今天,“共识高度集中时,就是退出信号”这句话,依然是金沙江的宗旨,时间在变,风口在变,但他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变:

  在风口热时退出,在低共识领域布局高性价比项目,别人贪婪的时候要害怕。朱啸虎认为,创业的本质依然是做生意,要算账,要以“能否商业化”为第一原则,关注客户付费意愿、销售周期、可持续性及留存率等硬指标,相信逻辑与数据,拒绝情绪化决策。

  从职业角度看,金沙江的资金来源于全球各类基金、战略投资者和私募,而作为机构的职责,是和投资人赚到钱,以投资人回报为核心考量,为未来买单,但不为玄学因素过高的故事买单,这是和很多美元基金投资人的区别。

  “朱啸虎的这种心态没毛病,我是LP,看到我的钱天天被pay到讲故事的项目中,我得疯。”面对全网对于朱啸虎的口诛笔伐,一些投资人已经自发在社交媒体上表态,“钱花出去就是要挣钱的,但肯定也有人愿意花钱去赌长期和冒险,那就去选择这样的机构就可以了,这本身只是两种投资风格。”

  朱啸虎的赛道偏好依然是聚焦在可验证的刚需领域。

  不投大模型是因为认为基础模型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他看好能快速落地、解决实际需求的企业级工具、消费级应用等产品,所以押注AI应用;另一个大类是消费赛道,顺应内需市场升级需求,此前他投过不少新消费品牌和互联网产品,更青睐需求稳定、商业化路径清晰的项目。

  但对于如人形机器人、纯科研导向的具身智能的技术概念型,或是依赖资本补贴但无法证明单位经济模型的“长坡厚雪”。他私下虽然并不否定这些“共识赛道”未来会跑出好公司,甚至早在多年前就布局过相关领域——但现在这个时点和估值,他还不指望能去赚到长期的钱。

  二、中国创投的“囚徒困境”

  朱啸虎觉得十年前的感觉又回来了,但说不上是喜悦还是恐惧。

  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热火朝天,从O2O本地生活、共享经济,到互联网金融,风口频出,投资圈里有大量资本流入。这一时期的投资逻辑,许多项目以“DAU”“MAU”为核心估值指标,但忽视了客单价、留存率等单位经济模型;市场迎合“赢家通吃”,资本押注赛道头部玩家,同时在FOMO情绪下,担心错过下一个BAT,争相涌入热门赛道,推高初创公司估值。

  这样的情形,和近三年里AI掀起的潮流如出一辙,由朱啸虎引发的争议,让一些细节再次放大。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有意思的是,做机器人的朋友们都说终于出来一个明白人,提示了泡沫和风险;做VC的朋友们都在骂,说他屁股决定脑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一位从事机器人运控多年的人士坦言,“十年内很难有真正的市场”。原因在于,目前机器人行业不具备一个成熟产品的性质,每台机器人的统一性太差,发布的大多数视频,都是在一台全新样机上经过长时间调试。运控的大多数工作,并非写算法,而是反复调试,产品的续航、后期维护、运行发热,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

  “这两年资金大规模入场,加快了进展,但也不算是好的竞争,大家都急于发布具有展示效果的视频,真正的问题没有明显进展。”

  在许多人看来,朱啸虎的话主要刺痛了很多投资人彼此心照不宣,人形机器人属于具身智能里的一个细分领域。从商业化进展来看,相比工业领域的机械臂、酒店里打工送外卖的机器人,人形领域如特斯拉的Optimus和优必选的WalkerS虽然进入工厂实训,但商业化仍面临高成本、技术瓶颈、安全伦理和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这一情形下,市场的确要冷静思考“谁来买单”、“如何盈利”、“多久落地”。朱啸虎的“离经叛道”,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创投生态失衡的必然产物。

  过去十年,市场经历了无数狂欢与崩塌,共享单车烧光融资后堆积成废墟,元宇宙概念暴涨后一地鸡毛,自动驾驶在“无限接近量产”的口号中消耗着资本。太多投资人沉迷于“技术性感度”而非真实需求,用PPT融资替代商业验证,最终留下满地鸡毛。

  这些教训证明,脱离商业本质的创新终将被市场清算。

  但资本的天性是追逐风口,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LP对短期回报的焦虑被放大,投资人被迫在“追风”与“避险”之间摇摆。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一级市场估值飙升,但真实需求仅来自央企采购展示、高校科研等狭窄场景;创业者编织着伴侣机器人的美好愿景,却对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束手无策。

  此时主动拒绝击鼓传花,基于过往的经验,当共识高度集中时,估值泡沫往往已接近破裂临界点。在行业迎来重新洗牌的同时,对于所有投资人来说,经历淘洗后留下来的公司,也满足了反向筛选项目的目的。

  三、中国需要更多“朱啸虎”吗?

  朱啸虎式的声音能遏制行业过热,但“唯商业化论”也可能扼杀创新,这是抛开资本利益关系,从行业发展角度的另一个共识。

  “如果所有资本都效仿朱啸虎,芯片、生物医药这些长周期赛道早就无人问津了。”有投资人对比中美市场后得出结论,“美国几家机构投一家公司可以投十几二十年,这在国内很难想象,大多数人的思维是,三年之内必须盈利,五年最好打包上市退出,一有风吹草动赎回压力就来了。”

  事实上,“三年盈利、五年上市”的思维,与“十年陪跑”的差异,本质上是资本属性、市场环境与退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内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存活周期不超过三年,再加上市场更卷、风口下同质化严重,这些现实困境也在倒逼投资逻辑发生转变;除此以外,相比美国VC/PE的长线资本,国内GP的LP多为高净值个人、企业资金,年化回报预期普遍更高,倒逼投资人压缩周期。某人民币基金合伙人直言:“LP每年问我分红多少,怎么可能投十年不退出的项目?”

  这导致一个局面,关于“长期主义”的讨论,一直是国内投资圈里热议的话题,但真正能够做到长期的并不多。

  从这个角度看,相比坚持“用数据说话”,要求企业短期就证明商业化能力。以张颖为代表的投资人主张用时间换空间,愿意包容人形机器人“泡沫—死亡—重生”的周期,对一个尚未完全验证的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两种思路的分歧,一方面是财务资本的焦虑,人民币基金存续期普遍为7~10年,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至少需要10年周期。这种错配导致多数VC选择“投早卖早”,甚至出现“Pre-A轮融资即计划退出”的现象。

  另一方面,透露产业资本的耐心,例如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通过战略投资布局具身智能,更看重技术卡位而非短期回报,蚂蚁在金沙江退出后追加投资星海图,看重的是与其AI布局的协同,同样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既需要朱啸虎式的“理性看门人”,更需要高瓴的“长期主义”,但最缺的,是能将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结合的破局者。在这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争论中,没有绝对的对错,未来的创投生态,应当在“算账派”与“理想派”、“短期主义”与“长期主义”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我们要敬畏市场,但更要敬畏创新本身。”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上一篇:牛,还在吗?

下一篇:没有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