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谁还关心海底捞

谁还关心海底捞

2025-03-28 08:43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众所周知,这两年是餐饮难关,几乎每新开两家餐厅就有一家会关闭;而大资金早在2021年初就对餐饮说了拜拜,证据是龙头海底捞从最高76.82港元/股一路跌到目前的18块多。

  虽然海底捞凭借2024年财报证明自己还稳得住,第二日股价也趁势收获超6%的涨幅,但很难说其在未来还能有多高的成长空间

  2024年营收、净利同比仅分别微增3.1%和4.6%;放开加盟、狂开“小号”后,门店总数仍呈收缩态势;从“啄木鸟”到“硬骨头”再到“红石榴”,一系列组织变革尽量让海底捞稳住,但近期对负面事件的处理有失水准,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管理经营的缺位。更何况,海底捞的一些增长是建立在“压榨”产业链上的兄弟得来的。

  越来越卷的价格和利润空间,消费迭代跑在消费市场前,海底捞之前赖以成功的模式已逐渐被颠覆。

  此时谁还在关心海底捞?是去年4.15亿人次的顾客,持币观望的加盟商,还是持有55.74亿流通股‌‌的投资者?

  防守大于进攻

  对于餐饮企业,过去的研究方法是单店模型盈利基础上,叠加开店数测算增长预期,再根据市场总量及可能切分的蛋糕来给估值。当前这一套虽然面临失效,但仍有借鉴价值。

  总体来说,经营海底捞还是门不错的生意:以正常千平左右的店面来计算,一年的营收能在3000万左右,而利润能达到300多万;自营新店前期投入若在500万左右,回收期1年左右;加盟刚放开,单店投资成本较高,预计在千万左右,而回本期也就更长,预计3年左右;也即对加盟商来说,可能会略有点鸡肋。

  从成本角度看,相比餐企成本呈现的“343”结构(房租、原材料、人工成本占比),海底捞的成本中租金占比低至1%,说明其仍有品牌势能,曾经的“烂店之王”仍有余威(指租赁商场劣势位置但生意照常火爆)。

  其原材料成本占比降低,财报中给出的原因是“原材料及易耗品采购价格降低”,相当于用颐海国际给海底捞输血。这一局面估计要等到火锅市场竞争烈度下降才会有所改变。

  从收入端来看,人均消费翻座率两项决定餐厅在一块田里能否更大程度创收。海底捞人均消费在2021年达到110.1元后已经4连降,2024年更是降至97.5元。当行业整体进入微利时代,叠加消费大环境及消费者群体变化,海底捞这一指标很难短期得到改善。

  海底捞2024年翻座率重新回到4.1次/天,达到生死线之上,不过上半年其翻台率一度回升到4.2次/天,下半年略有下滑,且伴随着服务缩水等原因,后续要继续保持翻台率扩张势头难度加大。

  所以海底捞原来的阵地只能算稳住,想获得增长,重担落在加盟扩店、外卖业务和开拓副牌上

  海底捞过去一年新开62家餐厅,其中自营餐厅59家,加盟餐厅3家,重启2家前期关停的店;与此同时,全年关闭或搬迁了70家老店,所以截至2024年底,海底捞自营餐厅数量为1355家,较上年同期的1374家减少19家。

  2024年3月,海底捞首次开放加盟,截至年底已有13家加盟店贡献1670万营收,相当于每家加盟店当前贡献营收128万;直接计算,假设开出500家加盟店能贡献出6.4亿营收,也就只占当前营收的10%,想象空间不大。当然其加盟业务还需要继续观察。

  海底捞2024年外卖业务收入达12.54亿元,同比增长20.4%,主要是一人食精品快餐带来的;但对整体营收贡献仅占2.9%,只能算有益的增量。

  2024年海底捞还在狂开小号,到年底通过内部创业创立了包括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火锅等11个餐饮品牌共计74家门店;但对应的营收为4.83亿元,营收占比为1.1%;简单计算的话,相当于一家新品牌店一年营收650万,只能达到主品牌20%的水平,算是有益的尝试。

  总体来看,海底捞多品牌战略在中短期内想象空间不大,其业绩成色依旧要看其火锅业务。2024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红餐大数据),海底捞未能跑过行业平均水平,当然要考虑到其体量大。预计2025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达到6.500亿元,海底捞仍面临不小挑战。

  对组织能力提出新考验

  不说餐饮行业的生态变化,仅海底捞近几年急速扩张再收缩、再到2024年各种创新,这就让其经营的复杂度大幅提升,对此其也不断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

  2020年海底捞逆势新开500多家店,几乎再造一个海底捞;而2021年“啄木鸟计划”关闭近300家低效门店,同时减少冗余层级,提升总部对门店的管控效率。这也帮助其完成了止损与扭亏的第一步。

  2022年海底捞在行业复苏背景下推出“硬骨头”计划,重启部分关停门店;2023年以区域教练制取代原有的跨区家族制管理模式,调整后全国划分为19个大区,由区域教练直接管理门店,减少中间层级,强化区域市场洞察能力。

  第二步的核心在于通过更严格的管理模式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提升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2023年上半年,100家“硬骨头”门店中超过80%已实现盈利。而区域教练制也提升管理效率和响应区域市场需求,例如北京推出糖葫芦、苏州上线小龙虾炒饭等本地化产品,并帮助其管理成本下降约15%。

  两次调整反映海底捞在规模化扩张与精细化运营间的动态平衡,意图通过战略收缩夯实基础,再以灵活架构应对市场复苏。

  2024年海底捞依然变革不断,一是推进加盟商模式,意在获取下沉市场增量;二是推出“红石榴计划”,由新任CEO苟轶群及“运营五虎将”团队推动多品牌孵化(如焰请烤肉、小嗨火锅)。这标志着海底捞从“危机应对”转向“可持续增长”,组织架构从单一火锅品牌向多业态矩阵转型,意图通过内部创业机制探索新增长点。

  预计海底捞将进一步细化区域管理颗粒度,推动“标准化+本地化”双轨模式。不过无论是加盟商方式的区域扩展,还是副牌的品牌扩张对海底捞目前管理方式都有挑战。

  比如加盟商管理,海底捞采用的是更接近麦当劳托管模式,总部为加盟商提供系统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供应链支持等,这意味着海底捞仍需要有强大的人才储备;且2024年其实其在低线市场关闭门店更多,而有70%加盟商正是来自低线市场,如何真的做到双赢是摆在面前的第一关。

  而过往餐饮公司发展多元品牌基本是自上而下,目标相对清晰,给到的扶植力度也高(如九毛九孵化太二酸菜鱼);对应来看,海底捞的副牌发展策略看似将员工和公司发展深度绑定,但员工创业失败仍可回到海底捞,下限有保障,可海底捞多元化并不聚焦,投入也就有限,这必然导致副牌成功的不确定性较大。

  截至2025年3月,海底捞开的“小号”超一半已歇业,三分之一的品牌存活时间不到1年。

  最后,总体来看,海底捞无论是主品牌,还是第二增长曲线,短中期空间都不大

  那么,谁还关注海底捞?

  不可否认海底捞有消费粉,但过往的核心消费主力家庭群体消费不动了,消费者在年轻化。火锅赛道也呈现出求新求鲜、高性价比、重视体验等趋势,海底捞虽通过“科目三”等捕捉到新顾客群体,如何持续迎合新消费主力仍是重要议题。

  据调查,消费者在选择火锅时最看重食材新鲜度,其次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环境和服务方面的宽容度更高。显然这个排序对海底捞并不算友好。

  有分析师和券商机构预测海底捞2025年的营收增速在7%左右,考虑到其当前市盈率虽不到20倍,但股价接近两年高点,没有新故事,也没有更高的天花板,资本市场已经对海底捞失去兴趣。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上一篇:比亚迪还没赢麻

下一篇:清仓英伟达?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