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资本市场再添新案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示信息显示,范达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于2024年2月26日完成备案登记,标志着这家管理规模超千亿美元的美国资管巨头正式开启在华展业新篇章。
百年资管巨头落子浦东
此次备案的范达私募注册资本2500万元人民币,系范达集团(Van Eck Associates Corporation)全资控股。作为全球ETF管理领域的先驱者,范达集团自1955年由约翰·范达创立以来,始终保持着家族化运营特色,其黄金股票投资策略在1970年代全球通胀周期中缔造了显著超额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范达私募在备案材料中明确将聚焦主动管理业务,计划引入总部成熟的量化投资体系与另类资产配置经验。公司负责人透露,首只私募产品将重点布局中国新经济领域,结合ESG投资理念开发差异化策略。
深耕三十载的战略抉择
范达集团的中国情结可追溯至1993年,彼时其将新兴市场确立为核心战略方向。现任CEO范励翔(Jan van Eck)多次公开强调:"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为全球资管机构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发现机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范达全球资管规模达1138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配置占比持续提升。
公司发展历程显示,范达在跨境投资领域具有开创性地位:1955年推出美国首只国际股票基金,1993年率先布局新兴市场,2006年抢占ETF发展先机。这种前瞻性布局基因或将延续至中国业务,此前范达已通过QFII渠道投资A股市场超15年。
外资私募版图持续扩容
范达私募的备案成功,标志着我国金融开放政策持续显效。自2016年外资私募登记备案制度实施以来,已有桥水、德劭等34家国际知名机构完成登记,管理规模突破600亿元。这些机构带来Smart Beta、风险平价等创新策略,显著丰富了国内投资者的选择。
行业分析指出,外资机构的加速入场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首先,中国资管市场规模已突破130万亿元,财富管理需求持续释放;其次,A股在全球主要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升,配置价值凸显;再者,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改革为专业投资者创造了更多阿尔法机会。
开放新格局下的生态演进
我国私募行业对外开放历经三个阶段:2002年合资基金破冰,2016年外资私募开闸,2020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当前,外资机构正从产品供给者向生态共建者转变。以范达为例,其计划将全球投资研究网络与本土团队深度结合,开发跨境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近三年外资私募产品年化收益中位数达14.2%,显著跑赢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鲶鱼效应"正在倒逼本土机构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推动行业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
展望未来,随着跨境理财通、债券南向通等机制完善,具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的外资机构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而如何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市场特性有机结合,将成为决定其本土化成败的关键。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