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深夜,半导体行业传来重磅消息——科创板明星企业纳芯微正式启动港股上市进程。根据公告披露,公司已通过H股发行决议,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实现"A+H"双平台运作,这标志着2025年新一轮中概股赴港潮迎来标志性事件。
【芯片企业打响资本突围战】
作为国内模拟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纳芯微目前拥有2100余款在售产品型号,业务版图覆盖传感器、信号链与电源管理三大核心领域。此次赴港融资,企业明确三大战略目标:
构建全球化资本运作平台
完善海外市场服务体系
加速汽车电子领域技术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海外布局已初见成效:德日韩分支机构陆续落地,欧洲车规级芯片实现规模量产。财务数据显示,其境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0.15%提升至2023年的12.35%,2024年上半年汽车电子海外订单增速超40%。
【跨市场融资成新常态】
2025开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呈现三大特征:
行业集中度显著:三一重工、晶澳科技等高端制造企业占主导
融资规模创新高:宁德时代拟募资额或达300亿港元
上市进程提速:恒瑞医药等企业进入聆讯阶段
据统计,目前排队赴港的A股企业已达23家,预计全年募资总额将突破2000亿港元,较2024年增长35%。
【双平台战略价值凸显】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专业机构解析"A+H"模式三大优势:
资本协同效应:通过港股通机制实现资金双向流动
估值体系互补:科技企业在港估值溢价平均达28%
品牌国际赋能: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可提升全球曝光度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采用双上市架构的企业,其海外并购成功率提升67%,研发投入强度增加14个百分点。
【半导体行业资本新局】
据SEMI数据,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6500亿美元。在这场万亿赛道竞逐中,赴港上市正成为国内芯片企业的战略标配:
融资效率:港股IPO平均审核周期比A股缩短4-6个月
投资者结构:国际机构持股比例可达45%,助力技术引进
外汇管理:H股募资可直接用于海外研发中心建设
目前,包括存储芯片、功率器件在内的12个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均已启动赴港计划。
随着《香港上市规则》第18C章特专科技公司新政落地,更多硬科技企业将借力香港资本市场实现技术突围。在这场跨市场资本运作浪潮中,谁能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芯"故事,或将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